《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于”簋

   期次:第529期      查看:54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 世纪—前11 世纪)


  簋,读作“诡”(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此“大于”簋通高13.9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8.9厘米,重2833克。因内壁上刻有“大于”而得名。它敞口束颈,双耳对称,微鼓的腹下是安稳的圈足,耳的正面各有一只兽头,在双耳间配置了两个小兽纽,其它部位皆为素面,整个器物厚实而朴茂,表达了先民天淳未坠的审美意向。壁底面赫然铸出的“大于宝簋”四字铭文,文字整饬,线条灵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西周上层贵族作为这辉煌拥有者的志得意满和飞扬神采。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95次访问,全刊已有362812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