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吉大色香味

   期次:第529期   作者:任飞帆   查看:41   

  在吉大学习生活了7年,可以说吉大的一草一木都深入我的灵魂。此刻确定离开,心中纵然有千遍万遍不舍,但也不愿让眼泪湿了这里,毕竟我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我只希望回头满是喜悦。
  容色倾城7年里,大大小小的讲座报告会听了有上百场。每一位第一次来讲演的嘉宾都会以这样一句开场:“据说,吉林大学是全国最大的大学,而美丽的长春市就坐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中。”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有一定道理。学校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因为笔者一直生活在中心校区,所以对中心校区比较熟悉。
  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体育馆后身的那条路了。这是一条笔直的大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她没有春天的五月花广场的绚烂,只是在盛夏的时候,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叶子,落下片片光斑。我曾经走在这条路上无数次勾勒着这样的场景: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少年骑着一辆高大的旧车,车后坐着穿着白色长裙的少女。因为道路笔直,少女慢慢地放下紧握少年腰间的双手,身体轻轻后仰,穿着帆布鞋的小脚略略翘起,伸了一个慵慵的懒腰。少年转头,轻声呵斥少女,但眉眼间藏不住马上溢出来的笑意,少女不好意思地伸了伸舌头,继续攀住少年的腰。接着,一串车铃声洒过,斑驳的阳光将他们的背影照得忽明忽暗。曾经的女孩已经脱下白长裙、帆布鞋,换上职业装、高跟鞋,拿着厚厚的简历步履匆匆地走过那条路,一阵阳光刺眼,她抬起头,用手遮住眼睛,恍惚中,好像又听到了轻轻的呵斥和悦耳的车铃声,但少年,早已不知哪儿去了。体育场东门的秋千,逸夫教学楼三楼的大阳台,图书馆一楼的植物园,三教只能从二楼绕道而至的一楼小教室,大学城后身那热闹的小吃一条街,这些都是我心中的秘密花园,都是我离开后魂牵梦萦的地方。
  香飘满园记得我曾经神秘地和室友说,我发现吉大一年四季开满了花。室友不解,我向她一一道来,春天是五月花广场桃花、杏花,夏天是东门北门的郁金香、丁香,秋天是菊花、万年红……“那冬天怎么可能有花呢?”室友辩解道。“傻瓜,冬天的花更多了啊,冬天满园都是)花啊!”
  有花,就有花香,花香布满校园的味道令人心醉,但我最心醉的还是图书馆里的书香。
  大二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民国杂志的项目,需要在图书馆一楼借阅解放前的书目。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图书馆管理员老师将书交到我手里的场景。那本《乐群》杂志全身泛黄,里面是繁体竖排版,翻阅的时候,可以看到灰尘在阳光下飞舞。这时,你就会闻到那老书特有的杂糅着油墨和霉酵的特殊的香味,那种香味让人眩晕,有一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代交错之感。翻到杂志的尾页,看见是1923年出版,心中暗暗算了一下年纪,发现比爷爷还年长。岁月变迁,人也许不在了,但书本还在。书本还在,精神就在。
  品味饕餮吉大中心校区有4个食堂。本科的时候醉心于新食堂也就是最大的食堂和莘子园,研究生时为了图方便,结束在图书馆的阅览或者下完课成为了B食堂的常客,偶尔也会去玫瑰园或北门的小饭店改善一下伙食。
  去年一年不在学校,发现食堂虽未变,但里面内容早已经换了模样。如果说每个食堂要选一个代表的话,我喜欢新食堂湖南风味的鸡丁煲,B食堂的砂锅面,莘子园的油泼面。至于莘子园的油泼面从我来到现在价位的变化,也可以体现另一方面的岁月变迁吧!
  北门的饭店来来去去换了好多,从我大学刚来一直坚守到现在的想必应该是大浪淘沙下来的精品。奇怪的是剑桥园的饭店基本上没有坚持下来的,而小北门家属区却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饭馆。
  首先要说的是大江湾春饼店,是我读本科时最喜欢的地方,老板实在,菜量大还便宜,寝室4人吃的抱腹打嗝100元也用不上。曾经记得他们的米饭是论人卖的,随便吃,但仅限于吉大学生。现在据说大江湾春饼点一改原来的物美价廉,重新装潢后价格也提上来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的最爱是全州拌饭。他家最有名的是石板豆腐,你若前来会发现每桌都要点上一份。菜端来,石板已经被烤得滋滋作响,豆腐在上面软软乱颤,感觉上面的辣椒酱好像要洒下一样。用勺子挖上一口,轻轻吹吹,辣椒的香气一下子充到鼻子里,大脑下意识地反映就是把豆腐赶紧送到嘴里。滚热的豆腐在嘴里打了个滚,顺着食道滑下去,除了嫩,还是嫩。我每次到他家,还会点上烤脆骨和烤茼蒿。我从来没吃过烤的茼蒿,但味道真是棒。而烤脆骨隐约能尝出儿时小浣熊干脆面的烧烤味道,让我心动不已。前几年,因为总去,所以老板一见到我不用我开口就知道我要什么。转眼,好久没去了,不知道阿姨还记不记得我……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918次访问,全刊已有364615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