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孙正聿教授为新入职教师解读:

大学的好老师

   期次:第536期      查看:46   

  本报讯9月24日,我校召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的好老师”的精彩报告。
  孙正聿教授通过自己30年的从教体会展开演讲。
  首先,科研是基础。孙正聿教授引用我国已故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话,“如果一个大学老师不教书,他就不是教师;如果一个大学老师不做科研,他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以此展开大学老师应以科研为基础这一主题。大学区别于小学、中学是因为它在创生文明的过程中去传承文明,大学区别于中专、大专是因为它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大学是进行专业化教育的场所,大学老师应该是专业的而不是非专业的。留校的教师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传道授业,传的不是技术、技能,是学术!学术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而大师是人格化的学术,我们应该统一青年教师评职标准,提高教授职务的任职标准,因为教授代表的是学术。作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何为教学?何为学术?要踏踏实实,要“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
  其次,科学研究要用心于真,即真诚、真实、真切、真理。“真诚,抑制不住的渴望”,带着这种渴望,才能做出名垂千古的学术性作品。“真实,滴水穿石的积累”。孙正聿教授强调,“文科在文献,理科在实验”。搞文科研究要做到三个积累,“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发明于心;生活积累,活化于心”。而理科研究取决于实验的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一个共识就是观察渗透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就会被理论所束缚。孙正聿教授还特别指出了真实的生活积累和强烈的自我学习冲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真切,举重若轻的洞见”。孙正聿教授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形象地说明了做学问需要达到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洞见,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真理,剥茧抽丝的论证”,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最后都是逻辑的证明,没有逻辑的证明和逻辑的环节,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学问是一种境界,达到了就一通百通,在逻辑层次上由低到高的进步和跃迁,既是一个教师的追求,也是教师与大家和名家的区别所在。
  最后,教学是艺术,魅力是灵魂。孙正聿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指出,一个好的老师必须是有魅力的,要有演讲魅力、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学是灵活、空灵的,教师要分清要点、重点和难点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要求。学者是人格化的学术,展现学者的魅力就是展现学术的魅力,要将学者魅力和学术魅力相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精彩的演讲。
  孙正聿教授还特别强调,科学道德就是以科研为生命,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青年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乐于每日学习,志于终身探索,就应该踏踏实实投入到学术研究中,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自觉摒弃学术不端。
  孙正聿教授的报告是一场难得的饕餮盛宴,是一次思想、精神和心灵上的洗礼。孙正聿教授用他的演讲、学术和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用他的大气、正气、勇气为青年教师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上树立了崇高典范。(发展规划处)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919次访问,全刊已有36159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