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二十年前星火,二十载后燎原

———记我校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协会
   期次:第536期   作者:学生记者 邵梦云 翟莉蓉 王思源 李雪 王晶晶   查看:48   


志愿者为: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村民进行健康检查


参观晋察冀卫生学校旧址


志愿者深入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白求恩希望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李克强总理写给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的一封回信,点燃了吉大学子志愿服务的热情,也让“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协’)”走进了人们视野。在这群“二十年坚守如一日”的白衣天使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做白求恩式志愿者”
  这一切始于1994年的夏天。
  为率先响应中央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首倡的全国高校开展志愿行动的倡议,我校特派遣一支由专家教授、学校领导以及来自临床、预防、口腔、护理等各个学院的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团队,在长春市双阳县(现双阳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为乡民们送医送药、提供医疗服务、普及医疗常识、培训乡镇医生、调研地方病历和流行病历。“那时农村缺少医药,医疗条件也很差,每年的志愿服务就如同)中送炭一样重要。”我校白求恩医学部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原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协会首任会长)高继成回忆道。恰逢李克强(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在当地视察,农村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和志愿者们的热情深深地触动了他。他亲切地和志愿者们交流,与他们合影并题词鼓励他们:“社会需要志愿行动,市场经济需要志愿服务,愿你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吹向农村山乡村村户户!”当时的志愿者之一、现任中日联谊医院党委书记王玉柱亲手接过书记的第二幅题词:“做白求恩式志愿者”时,心中更是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无比的自豪。由此,白求恩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故事缓缓拉开帷幕,在二十年的风雨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据高继成介绍,当时的青协始终贯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医德高尚,勇于实践,服务社会”的工作要求。政治坚定,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技术优良,即专业知识过硬,打好技能基础;医德高尚,即树立高尚医德与良好医风,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勇于实践,即向工农学习,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锻造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即为患者服务,为人民服务,勇于奉献。
  “我们和其他志愿者协会不一样,需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特色。”我校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医生志愿者邬巍介绍道,“从汶川地震的紧张救援到‘三下乡’,团队和我的成长都是以‘坚持’和‘热爱’为基础的。”这些青年志愿者开启了一个时代,适应了一个时代,代表了“无私、奉献、友爱、进步”等正能量精神。一封书信送去骄傲和执着,一封回信送来欣慰和支持。这是对白求恩志愿团队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为志愿服务贡献青春热血的志愿者的高度赞扬。
  “医学和志愿精神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二十年间,青协在薪火相传中反思、创新。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实现志愿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范围的广泛化,青协在传统医学志愿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了如农民工子弟小学课外辅导、定期对小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心理辅导等服务项目。并于2014年暑期在白山市临江区、松原市宁江区增设两个社会实践基地。
  在医院,协会以门诊志愿服务为主体,定期组织志愿者到我校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日联谊医院开展门诊分诊导诊、肿瘤中心调查员、ICU病房监护等临床化的志愿服务。其中的精品社团项目“蓝马甲在行动”,以青协志愿者为主体,以我校第一医院、第三医院为志愿服务基地,为患者提供导诊、分诊、陪检、看护重症患者的服务,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共同关注》和中国吉林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活动中,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解答各种问题,积极走进病房,为重症病患提供心理疏导和简单的康复训练。据原青协会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大四学生刘菲琳介绍,此活动自2010年10月开始,青协负责宣传招募、组织选拔和岗前培训的工作,平时利用志愿者课余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活动,每次参加的志愿者人数达60余人次。迄今为止,该活动先后举办10余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人数累计已达到1200多人次。据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蓝马甲”志愿者们为医务工作者减轻了很多工作压力,尤其是病患多的时间段,这些志愿者用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缓解了病患的焦虑情绪,是医院与病患之间更好沟通的桥梁。
  谈起青协志愿者的生活,刘菲琳向我们说起了很多,而作为医学生志愿者,其中的感动与幸福更如缕缕芬芳,长久地萦绕心间。在医院导诊活动中,志愿者们在导诊台站一上午或一下午是很平常的,有些志愿者甚至站一上午之后,简单地吃过中饭后继续着自己的职责。“当志愿者们一起努力,解答了病患的问题,使病患能够安心就诊时,我真的觉得很感动。没有一个志愿者有一丝怨言、有一丝退缩。相反,他们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每个人都有很大收获。”从2004年开始,青协又增加了ICU临床服务,帮助肿瘤患者做营养筛查等活动。作为青协多项活动的组织者,刘菲琳是这样总结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白求恩青协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更多临床化、具体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志愿者们既能深刻体会白求恩精神,又能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会有很大收获,也会体会到真正帮助别人的快乐。”
  在今年暑假开展的“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社会实践中,青协组成了河北唐县、白山市、临江市以及长春本地四支小分队。临江市大栗子镇的青协志愿者小分队,为老人们义务测量血压、血糖并赠药,老人们大部分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到来为老人们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了便利。队员们亲切地与老人们交谈,询问病史,了解老人们的日常身体状况,为老人们进行血压和血糖的测量,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提出合理的建议。许多老人因为上了年纪,听力下降,队员们就提高音量,细致耐心地为老人一遍一遍地讲解。就在队员们临走前,一位老人拿出自己的胃镜检查报告和常用药,向志愿者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志愿者细心的发现,老人将药品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弄混了,急忙纠正了老人的错误。一名队员将“阿司匹林”四个字写在纸上,交给老人,并嘱咐老人及时更换正确的药品,以免延误病情。
  王玉柱常说:“医学和志愿精神有天然的血缘关系。”青协的白衣天使们多年坚持到白求恩同志战斗、牺牲的地方河北唐县葛公村开展支医、支农、支教活动,并与当地村民一起到白求恩的墓前开展扫墓活动;在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的救灾队伍中,活跃着白求恩志愿者的身影;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区域重大疫情防治、乡村医疗救护指导、网络电视医护知识宣传等活动中,浸润着白求恩志愿者辛勤的汗水。在原有抢险救灾、送医下乡等传统志愿服务项目基础上,又创建了“蓝马甲”志愿服务队、“李培轩”宁养志愿者等20多个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品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5000余名青年医务人员和白求恩学子的大家庭,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500余处,累计志愿服务时数40万小时。
  在志愿服务中,医学生不仅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中还可以锻造发现新问题和求实创新的能力,这就是志愿活动宝贵的收获。
  “不负总理期许,让志愿服务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站在这二十年的节点上,高继成充满了期望。“一是要规范化。医疗服务一定要慎重,而医学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更要慎重,需要有老师指导把关,使之更为科学和准确。二是要发挥专业特色。不要脱离自己的专业特点,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服务配合教学活动和专业知识,不同阶段做不同程度的志愿实践。比如低年级做调研、导诊等,高年级做专业知识相关的志愿服务。这样可以增加志愿服务的内涵,做到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社会实践的理念与意义。”
  谈到青协未来的发展,现青协会长、来自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大三学生孔维健则希望更多发挥医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丰富志愿服务方式、延展志愿服务范围、深化志愿服务内涵,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坚持弘扬白求恩精神,不负总理期许,把志愿服务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美好。邬巍誓言:“我会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将团队的力量广散开来,为更多人带去希望。”
  从当初白求恩个人奔赴国际救援一线奋勇拼搏到现在由医生、老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志愿者团体群策群力。微微跬步终成千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王玉柱所说:“志愿者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常人,做常事,成常态。”当志愿服务成为吉大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状态时,志愿者就真正成为了道德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社会趋势下,青协秉承白求恩精神,将志愿者的精神薪火相传,将志愿者的力量带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春风化雨,滋润万物而不言其功,这正是志愿者精神的最高体现。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902次访问,全刊已有361306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