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志愿服务精神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期次:第536期   作者:张淑艳   查看:26   

  我是哲学社会学院2012级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宁养志愿者。宁养志愿者是一群在宁养机构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志愿服务的社会人士及高校大学生,吉大一院宁养院的宁养志愿者80%是吉大学子,我们接受吉林大学校团委和宁养院的共同管理和指导。我们所做的就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取药送药、家居照顾、临终关怀、疼痛按摩、心理舒缓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我先后接触过30几位晚期癌症患者,有些患者仍在宁养院接受服务,有些患者已经离开了我们。众多患者中,齐叔叔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齐叔叔是一位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服务最初,齐叔叔对我们志愿者的态度比较冷漠,认为我们只是一时兴起的小孩子,坚持不了多久,更理解不了他的痛苦。面对患者的抵触,我们并没有放弃,每周我们都按时为其取药,亲自交到他的手里。为了减轻患者由癌痛引起的不适,我们自学疼痛按摩,每次为齐叔叔按摩近40分钟,还与其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消减其对未知与死亡的恐惧,以达到身体心灵的全面照顾。慢慢地齐叔叔开始接纳我们,开始和我们谈心、聊天。在我服务期间里,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到后来能和我们一起唱歌、聊天,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还会和我们讲述他年轻时的往事。然而当我们看到患者忍受病痛折磨却无能为力时,很是难过,但患者总是说有你们为我取药送药,为我的生活带来欢笑,我很满足,很感谢你们能够出现在我生命的最后阶段,让我不那么孤单。几句简单的话是对我们宁养志愿者最大的肯定,也是支撑我们继续志愿服务的动力。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们送走了齐叔叔,但是我们的服务不会就此停止,宁养志愿者会秉承志愿服务精神,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我如此热心于志愿服务,很多时候我会笑着说因为我喜欢,但其实并非一句我喜欢就能解释我对志愿服务的执著。1995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我失去了父母,那时的我年仅7岁,对事物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对我意味着什么。后由当地政府把我送到了吉林省孤儿学校生活和学习,刚到学校,我很难适应新环境,本来就胆小的我变得很少说话,每天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就像一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雏鸟。然而在我最无助难过的时候,吉林大学的志愿者师生们走进了我的生活,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志愿者这个群体。他们为我们举行课外辅导,组织我们参加拓展活动,带我们参观吉大校园,结成了一对一的帮助小组。他们的出现,就像一缕清新的风,一道耀眼的阳光,扫去了我因失去至亲的悲痛与阴霾。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心里种下了小小的种子,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吉大学子,成为一名帮助他人的志愿者。从那以后,我努力学习,几乎每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早早加入党组织,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去做志愿者。长久以来,我早已把志愿服务内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我先后为女性两癌患者、天生失聪聋儿、孤寡老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等提供志愿服务。除此之外,本就身为一名孤儿的我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帮助孤儿,经历过他们的经历,感受过他们的感受,我更能理解他们的困难,更能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角落。一句适时的鼓励,一个温暖的拥抱都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我希望我们这些被党和国家养育的孩子们能够成为心怀感恩,坚韧不拔,对社会有用之人。从福利院到养老院,从失聪儿童到癌症患者,从保护环境到无偿献血,我用实际行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如今我终成一名吉大学子,也代表吉林大学获得了吉林省优秀志愿者标兵的荣誉称号,而且我是年龄最小,且惟一一名高校大学生获得者。我深知,小小的我很平凡,我的每个成绩都离不开培育我的母校———吉林大学;离不开在我迷茫困惑时提供支持与引导的老师们;离不开一路上与我携手并进,相互鼓励相互包容的志愿者伙伴们,离不开当初为我种下小小种子的吉大志愿者们……小时候老师就曾告诫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作为曾经的受助者和现在的助人者,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将以一名吉大学子的身份去参加志愿活动,将吉林大学给予我的爱传递下去,传播到每个需要爱的角落,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感染身边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吉林大学志愿服务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吉林大学白求恩宁养义工协会志愿者,2013年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标兵)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930次访问,全刊已有36178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