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史为鉴 呼唤和平

   期次:第545期   作者:周琳/文 李宜然/图   查看:46   




  今年的12月1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77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此以后,中国政府把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以国之纪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国人心中积淀的哀痛得到倾诉,更是提醒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呼唤和平。
  翻看历史留下来的照片,眼睛被一幅画面刺痛:两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双手紧贴在裤边站着,他们眼神空洞,脸上写满了惊恐、害怕、悲伤、绝望,或许还有一些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东西,一个日本兵用手按着稍小孩子的头,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刺向了那个孩子……这样的画面在那时的南京时时刻刻上演着。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日军大规模屠杀、纵火、抢劫,无恶不作,甚至连老人、孩子都成了他们取乐的对象。30万同胞死于日军屠刀之下,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一个个幸福美满家庭的破灭,昔日欢声笑语的温暖人间,刹那变成了血流成河的人间炼狱。他们将婴儿挑在枪尖寻乐,他们取食活人心脏!我无法想象那时的南京,还有多少颠沛流离,还有多少绝望屈辱的眼泪,我也无法相信,这些罪恶,是号称高度文明的人类所为,即使是恶魔,这也是旷古难恕的通天罪孽!
  过去的耻辱不堪回首,也不敢回首,那一页页用血泪写成的历史,让人即使没有经历过但作为后世之人反观起来依旧难以平复。历史不能被忘记,更不能重演。因此,国家设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提醒我们铭记过去,这绝不是煽动国恨家仇的民族主义,延续仇恨。它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铭记唤醒麻木,以史为鉴,时刻提醒正义与良知,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想起鲁迅曾举过的一个例子:一个封闭的小铁屋,外面被支上木柴,浇油点火。屋子里只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其他人在熟睡。先生当时是这样说的,如果他是那个醒着的人,他要叫醒所有人。那个年代,醒着的人只有少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保持着清醒。公祭日的设立,为唤醒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途径,时刻警醒我们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而不被现在看似安逸的生活所麻痹。
  时光流转了一个世纪,日本政府一次次地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中国人的底线。日本所面对历史的态度,也恰恰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作了说明。带有这种价值观的国家,我不知道它能走多远。相较于日本,德国就做得很好,总理勃兰特的一跪,德国完成了民族的自我救赎,也获得了世界的谅解。而对于日本,对历史选择闭上眼睛,也就看不到未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日本面对历史选择了遗忘,而中国用公祭日的重量将历史刻在心上,以史为鉴,祈愿和平。愿带着伤痛的中国继续勇敢稳健地走下去,实现我们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相信,那一天终会到来!
  (作者系管理学院本科生)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655次访问,全刊已有362766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