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临床医学试验班到底试验了啥?

——白求恩医学班首届毕业生访谈录
   期次:第552期   作者:贾惠淇,赵家彬   查看:228   


实验班全同学


  7月在望,青春待飞。高大的白求恩塑像前,即将迎来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首批毕业的试验班博士生们。回首来路,8年的校园时光在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身上刻下了名为钻研的烙印。对于这些8年毕业的医学博士,有人夸其为“中国速度”,也有人讽刺说“博士大跃进”;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荣耀,却很少注意到表面下,那“卧薪尝胆”的坚毅与汗水。
一贯式培养 与时间赛跑
2007年,来自湖北的王琎以高于重本线近百分的成绩进入试验班,“刚来的时候对吉大、试验班都不是很了解,来了之后才有更深的认识,感觉要比同学院其他专业的人过的要辛苦一些。”有些高中老师曾戏言:“高中就是在地狱仰望天堂,到了大学就将更加轻松。”但恰恰相反的是,在试验班,每天如家常便饭般的8小时课程、周六满天的实验课,再加上不断鞭策着的淘汰制,从入学时的42人到如今的37人,激烈的竞争环境倒逼着学生们丝毫不敢放松。“老师们常说,8年的培养绝不能止步于一名会看病的合格医生,而是要锻造出一批医学领域的精英、行业的领军者。”班长韩青强调说。
  无论是课程,还是整体的设计,试验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8年制有统一教材,本硕博衔接,很多硕博阶段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一贯性地融会贯通在本科教学中,并且教材从基础到临床,要比一般教材更深、扩展的更远,去掉不同科目间的重复内容,到了第5年,开始和导师进入临床和科研。学习委员权原说:“学院会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每年都有目标,在每一个时段都安排最适合的课程,最大效应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学生主导课堂 相互间亦友亦师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与问题解决的PBL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提出主题框架,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根据课前预习和已有知识得出临床信息,探寻临床原理;随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进行自主展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形成“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讨论;最后,再由老师结合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观察症状———分析病理———整合信息———形成治疗方案”的思考模式。曾在高考时排进吉林省前300的学生邓双林这样认为:“在大学期间,收获知识是一方面,但改变思维模式则是更重要的一面。”
  在授课安排上,学生需要摆脱书本框架的桎梏,以兴趣为导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比如机能学实验这门课,就是将生理课、生化课、动物学实验等科目进行融合交叉的产物;而且类似之后的博士课题,我们经常被要求自己寻找科研题目,自主完成作业项目。我们组的成员都愿意吃辣椒,我们就专门去研究辣椒素;其中有个人又对肾脏研究有兴趣,他就尝试着将两者结合,看看能不能用辣椒素治疗肾脏的缺血再关注损伤。根据这些假设,我们一起设计实验、论证过程、验证指标,并将最终成果以PPT形式为全班同学讲述。所有的数据材料都在医学部有留档。”邓双林回忆道,“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自己能够主导教学内容。我们既是一起拼搏的队友,又是互助互信的老师。”
   重视外语 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
与其他系不同,试验班的英语教育一直备受重视。“很多科目采用全英文授课与考试,仅外教课就有6个学期,3个学期普通外教以及3个学期专业外教。”权原同学说。更特殊的是,在医学英语的课程中,师生也采用了上文所述的PBL教学法,每10人为一组,针对病例进行英语讨论,听说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在外研社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上,试验班的学生还曾力压英语专业学生捧得冠军;试验班的37位学生中,有10位曾在博士阶段进行出国交流。王琎笑着说:“之前上课接触的人很少,还没有什么感触,在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公派交流期间,试验室里其他的中国学生都愿意带着我出门,做翻译。”
   学术承传 优秀学子遇上优质师资
试验班在第五年的下学期开始选择导师。由学校根据导师的影响力、科研能力和经费统一列出名单,班级同学按五年的总体成绩,由高到低地选择导师。“除了成绩之外,还要看导师的具体需求,也就是双向选择。”韩青同学说道。
  “配备给试验班的导师,一般都是集合了3个综合临床医院里最优秀的老师,学生与老师的接触尤为亲密,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觉得学生的资质和功底不错,课后就会直接带着学生到实验室,提前接触科研训练。”邓双林说道。
  “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有明确的博士课题。大部分老师都只是有个感兴趣的点并以此申请课题,学生则需要围绕这个课题自主寻找研究方向。”丛丹同学说道,“所以在开题的过程中,我们锻炼最多的就是文献检索能力和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这也是最受广大导师所赞许的地方。”迄今为止,试验班已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已高达60余篇,最高的影响因子达到15.343。
激发学生兴趣 挖掘潜力无限
河南的学生周南,可以说是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医学的大门。这些年来他最大的体会就是:教育能激发无限的兴趣。课堂上,领略教师风采,课下从最初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后来博士3年时草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并成功中标,参与和我校化学学院杨柏教授的团队共同研究新兴的交叉学科———医学微尺度诊疗化学。周南一直勤勤恳恳地奋进在科研道路上,与其说他是“懵懂撞大运”,不如说他是“厚积薄发”式地一鸣惊人,激发了自己心底里无限的可能性。
  由于高考的压力,韩青同学进入大学前很少用计算机,可以说是完全的零基础。“从大一到大三,学校一直安排计算机课程,从硬件开始学,学到软件,包括网页制作这些东西都学,我当时还觉得医生只要会看病例就行了,电脑简单用用就行。”现在的韩青正逢骨科的技术改革,在老师的支持下创立了3D打印手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无论是设备选购,软件调试,正式运营后的术前模拟还是术中导板的制作,这些他都能琢磨明白,并且按照医生的意愿和实际需求去设计出来。现在已经是吉大二院骨科医院3D打印手术设计中心负责人的他说:“厂家只能做到大的形式设计,具体的比如怎样放入人体能更好地相适应、使病人更好地恢复,都是只有我们医生才能做的好。”
   全国仅有的医学8年PhD
国内其他8年制高校授予学生的是医学MD(医学博士学位),不需要发表SCI文章即可毕业,但试验班授予学生的是PhD(哲学博士学位),需要在专业范畴内对学术界有所建树,发表高水平论文才可毕业。“其他学校只要上临床就行,科研是非常薄弱的;而我们的学术功夫就相对扎实,写标书非常棒。发表SCI的任务逼着我们去研究问题、挑战前沿”韩青为试验班的荣耀而自豪,“就像刚入学时老师和我们说的:‘学校不是要你们成为仅会看病的医学匠,而是要让你们成为精英、医学家。’”邓双林也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医生,不仅是单纯地啃书本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完整的形态结合到一起”。
  “我们找工作从来不愁。今年到华东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找工作时,与北大、复旦、中山的8年制博士同台竞技,最大的感受就是:和他们在一起竞聘我们一点儿也不吃亏。”毕业在即,多数同学已经预留学校临床医院,并在工作岗位中担当相应重要任务,部分同学签约了著名大学附属医院如北京安贞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等。
  我校副校级干部、医学部学部长李凡评价说:“在同类院校里,他们既有临床的经验,还有社会科学的基础。他们在学生阶段,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文献,后劲儿更足,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吉林大学的一个品牌,成为未来临床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13次访问,全刊已有36262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