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学生暑期支教,你怎么看

   期次:第560期   作者:见习记者 林佳欣   查看:36   

  近日,一系列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报名筛选活动在校园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志愿者协会广撒种子,筹备组织着今年暑假的支教纳新,有不少同学报名参加。与此同时,“大学生暑期支教”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也在校内展开了一轮激烈的辩论。对各类观点,记者作了采集和整理。
  正方观点:大学生暑期支教,利大于弊根据随机采访,有很多同学都支持暑期的支教活动。这方同学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是一项多方受益的活动,相较而言,其带来的弊端微不足道。从被支教的孩子这方面看,大学生走进山村,不仅会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也会让他们体会到不一样的教学环境,增长许多有趣的见闻,从而对他们人生目标的架构产生积极影响。再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紧张,存在假期孩子无人看管等问题。大学生暑期去支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情况。趣味性的课程教学还能给当地落后的教育带来改革的动力。从支教队员这方面看,未经艰苦的大学生可以借此机会体验一次,切实体会贫困地区的生活现状,同时磨练自身意志,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往届支教过的队员谈及相关经历时,说支教让他们收获了大学中最珍贵的友谊,回忆陌生环境里共同扶持的故事更是成了后来的乐事。此外,一些热心支教的同学表示,大学生暑期支教作为一项志愿活动,传递着爱心与奉献的正能量,一届届支教队员传承,契合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诉求。而在支教过程中的发现和交流也能成为此后志愿帮助的出发点和源动力。
  反方观点:大学生暑期支教,弊大于利在采访中,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了对暑期支教的怀疑。这方同学认为,在校大学生选择暑期支教,虽然可以给贫苦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新奇的见闻,但远不敌一些方式的不当引发的负面效应。首先,暑期本是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时间,去支教即便出于好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而且,前去贫困地区支教的大学生大多数不是专业的师范生,没有系统的教育理念。这类的“支教”与其说是教学与帮助,不如说是试验与玩乐。加之,暑假支教的时间较短,往往无法具体实现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成了“半吊子”,对当地孩子的学习并不能带来实质帮助。其次,大学生提倡并实施的以玩乐趣味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被支教地区的孩子们原本所受的教育形式大相径庭,给当地的教育体制带来被动的冲击。暑假支教队撤离后,孩子们再面对平时严苛的老师和相对枯燥的课堂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和厌学情绪。再者,前去支教的队员多是一年一批,人员不固定,地点也不固定,部分支教队员考核不严格、素质差等,一次支教往往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由于大学生支教队员大多来自生活条件优越的地区,在支教过程中难免会给孩子们灌输一些浮夸的生活作风,从而造成一些贫困孩子自卑、心理不平衡的情况等,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综合看来,虽然大学生暑期支教这一利与弊的天平,在方法与实践的过程里摇摆,但是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建立在帮助与快乐等正面目标之上,利压过弊。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实现暑期支教的意义,许多团队在出发前就做好了对支教队员的严格筛选和提前培训及对支教地点、对象的有效联系确定等工作,避开了大部分弊端。而针对其中的矛盾点———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支教队员也经过试讲的考察,力求做到最好。因而,暑期支教、服务社会,仍不失为有志大学生假期里参加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一个好选择。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097次访问,全刊已有362585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