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片丹心 不倦坚守 ———记吉林大学第四届 “师德标兵”张彤

   期次:第580期   作者:学生记者 严曦冉 田晓翩   查看:277   




  人物档案张彤,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首届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自然科学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个荣誉及奖励。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些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两次入选(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成为其中的骨干成员。近5年来她的课题组发表了百余篇SCI检索论文,获得授权专利4项,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3项,SCI检索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他引2200余次。目前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传感器分会气湿敏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她,二十三载坚守教学一线,兢兢业业用粉笔书写育人华章;她,投身科研直奔前沿,小小的传感器在她手中绽放出无穷魅力;她,亲任班主任尽职尽责,对学生的教育与关怀如春风化雨般润人心田;她,主管教学率先垂范,以创新的理念支撑起改革的重任。她就是第四届“师德标兵”的获奖者,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彤教授。
  躬身教学,岁月留香走进张彤老师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桌子上那两大捧学生送的鲜花,散发着幽幽的香气,一如她给人的印象,清清浅浅地使人感到舒心。办公室一角摆放着几个大大小小的晶体模型,正是她为《结晶学》这门课所准备的部分教具。在小球上钻孔,用固定材料的小棍将它们连在一起。几百件模型,都是张彤和其他老师买了原材料后一件一件亲手制作而成。为了使复杂的晶体结构更易理解,授课的学期张彤会与助教配合亲自去模型实验室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多少年寒暑更替,张彤一直坚持工作在本科教学一线。她的《结晶学》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会有所添改,力求将学术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年后学生们还对这门课津津乐道。张彤的不少硕士生和博士生都表示,他们决定选择张彤作为导师,正是因为本科时通过《结晶学》这门课程了解了她。治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负责和高要求是他们对张彤最深刻的印象。当被问及为什么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时,张彤笑着说:“老师首先是老师,教学本就是第一任务,科研、行政工作都应该排在教学后面,做老师不能忘了本心。”
  “改革是踊跃的,守旧是消极的,前者以真谛为目的,后者以安定为目标。”对于教学改革,张彤一直坚信这是她的一项责任并且身体力行。她曾亲历2006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启动了学院本科生质量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探索“菁英计划”科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而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中,最令她自豪的就是创设了“半导体化学”交叉学科试验班。半导体化学是张彤本科的专业,该专业物理、数学、化学、电子的学科交叉优势让学生受益匪浅。多年后,当学院进行教学改革时她便提出顺应新形势开设“半导体化学”交叉学科试验班,并请缨出任首届试验班班主任。如今面对这一批于她有特殊意义的学生,“责任”二字已经不足以诠释她对他们的付出。抱着希望学生能早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想法,张彤为试验班专门准备了课程培养方案,并依托于学院各个课题组对学生们进行轮转实验教学,使他们本科期间就得到了相对正规的科研技能训练。工作之余,张彤多次召开班会、开设讲座,尽自己所能给这群孩子们多一点学习上的帮助,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她多次强调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支持学生多参加一些院校举办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与责任感,而不希望他们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在学生的眼里,张彤是个“身教胜于言传”的实干派,没有过多的言语,张彤一直用实际行动影响着他们,激励着他们。不负她望,该班级被评为2012年吉林大学“十佳班级”,其中刘旸同学被评为2012年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李峰同学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师,这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正是张彤心中最美的礼物。如今,她再次出任2014级试验班班主任,又一次带着爱与责任走在奉献的路上。
  献身科研,耕耘不辍钱伟长说过:“如果一个大学老师不教书,他就不是教师;如果一个大学老师不做科研,他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从教以来,张彤一直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研究的实际应用,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于张彤而言,科研是一份责任,更是不能割舍的一种情怀。在张彤刚开始接触传感器这一方向的时候,它的发展前景并没有现在这么好。“找不到门路,做不出成果,也曾很多次想过要放弃,但就是舍不得。”最终,她仍是坚持在了这小小的气体、湿度传感研究领域,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多年的研究积淀,张彤所在的微纳传感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走出了拥有自己特色的创新道路。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多年来,张彤与课题组的青年教师一道刻苦钻研,发表了百余篇SCI检索论文、获得授权专利4项、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3项、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SCI检索论文被国内外同行他引2200余次,在国内外气体和湿度传感器领域得到普遍认可。每当翻阅外文期刊杂志看到上面引用了实验室所发表的文章时,张彤总是有说不出的自豪。
  指导学生们开展科研活动时,张彤持着与自己一样的高标准。她会经常去实验室细细查看整个实验流程,悉心指导。在课题组学生眼里,张彤老师做事一直一丝不苟,论文中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也会被她悉心指出。李峰是张彤的一名博士生,在采访时他拿出自己正在画的一张有关传感器机理解释的图给记者看,那幅图已经画了20多天,前前后后改了好多遍。“老师对作图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美观、表达的信息合理且有科学性,甚至对字号、字体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博士生江凯则笑着说起了自己写第一篇论文时的情形。那时候他对写论文的画图、语法都不懂,觉得自己写得不好因此一直不肯拿给老师看。张彤却告诉他初稿写出来后不管什么程度都先交给她,然后她自己再一字一句对论文进行修改。在张彤的指导下又反复修改了好多遍之后,江凯的第一篇论文才成功出稿。“张彤老师对待科研的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科研方面也是一样。”
  像一枝梅花,凛然傲放在严寒的冬天,“既要耐得住寂寞,又要守得住孤独。”张彤对科研精神和品质的理解正是如此。
  厚德载物,恩师情长张彤在采访时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教师这份职业虽然辛苦,但学生的成就却能让过去的辛劳都变得值得。一想到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张彤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带着满溢于怀的自豪与感动。
  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漆奇是张彤第二个博士生。在选择低维纳米材料在敏感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这个有新意的课题之后,漆奇和张彤一起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终于在研究上有了突破。但在研究渐渐步入正轨,漆奇发表了5篇SCI优秀论文后,却由于家庭的原因而无奈地申请提前毕业,想要尽早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张彤一方面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他,一方面积极与学院联系,为其提供经济补助,鼓励他继续学习研究,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漆奇得以继续在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毕业后,漆奇始终不忘老师的辛勤栽培。在从事一段时间传感器设备的开发工作后,感念师恩,漆奇赠送了一台元件分析设备给张彤所在的课题组。设备开机后,张彤看到显示在液晶页面上的“献给我敬爱的张彤老师”几个字,眼眶顿时红了。
  在张彤的课题组里,学生们都受到过张彤生活上的关照。知道学生经济上不容易,她与学生聊天时会关心其生活费高不高,学校补助够不够,并且总是尽自己之力指导学生做出科研成果,争取让课题组每个学生都能评得奖学金。张彤的课题组有一个自己的网站,上面有课题组成员得奖的新闻,有学生们的毕业照,还有师生一起出去游玩的照片。这些照片和新闻,是他们共同的回忆。每年张彤都会带自己课题组的学生出去春游,“看着学生们一起聊天,一起打牌,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说起自己的学生,张彤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满足。学生梅海霞说:“张老师人特别细心,有一段时间我腰疼被张老师发现了,张老师就让几个男同学把自己更舒服的椅子搬到我的位子,还一直叮嘱我不要太累了……课题组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小家,张彤老师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王子莹是张彤现在的研究生,本科在俄罗斯上学,张彤得知她申请自己的研究生后特意打电话嘱咐其在国外照顾好自己。“在国外接到这个电话,真的感觉特别温暖。”王子莹感慨道。
  作为一名老师,张彤给每个学生一个忠告:“作为一名学生应首先要立志,多学知识,多长见识;而不是每天想着如何保研,如何出国,一味地为了刷绩点而熬夜,考试过后又全都忘了。作为学生,应该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多少载万千繁华褪尽,多少个春夏秋冬轮回。张彤用一颗质朴的心帮助学生描绘学术理想,用一如既往的坚守使自己桃李满天下,用对科研孜孜不倦的追求将吉林大学书写在科学的高峰。砥砺前行,她用饱满的人生践行了学者仁心,师者善心,长者爱心。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651次访问,全刊已有35399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