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半世军旅一世文 军歌唱响中华魂 ———记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张松如教授 高鸿雁

   期次:第581期      查看:432   






  张松如(1910-1998),河北省辛集市人,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笔名公木,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曾任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长、副教务长;全国解放后,曾任鞍钢教育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所长;后来到吉林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名誉院长、副校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诗词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字学概论》《老子校读》《中国诗歌史论》等。
  张松如于1910年6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抗战全面爆发后,张松如来到晋绥军分区,1938年到达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任教育干事、军委直属队政治部文艺室任主任。1942年5月,张松如在延安参加了著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和肯定。同年8月调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文艺工作团到东北开展革命工作,被任命为本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46年1月,张松如参加筹办东北公学任党委书记、教育长。1947年4月成立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张松如任院长。1949年4月,东北大学改为东北师范大学,任第一副教务长,是年,当选为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1951年10月他被错误批判,调任鞍山钢铁公司教育处任处长。1954年分别调转至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及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任副所长、所长,这时期在他的培育和指导下,一批文学界的新生力量走向成长与成熟。1958年春夏之际,张松如出访匈牙利、罗马尼亚交流访问,7月底回国后被错划“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并被开除党籍。1959年春,张松如被下放到长春,在吉林省图书馆任馆员。1961年又被下放到郊区农场劳动。1961年12月,张松如调入吉林大学,登上讲台,并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文革”逆境中他被批斗、抄家。但他没有消沉,就在社会极度动荡的那个年代完成了《老子校读》初稿。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张松如的冤案得以昭),恢复了党籍和教授职称,再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松如,笔名公木。“公为天下,木乃栋梁”之公木。张松如不仅是诗人、学者,也是教育家,更是一位一生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惜献身的英勇战士。
  公木教授是著名的诗人。他是一位积极融入历史,并且能够真实评价历史的诗人,他的诗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又包含睿智的思想,他以生命为诗,用自己内心真诚的声音与时代主旋律共鸣。1927年他17岁的时候,就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脸儿红》。1939年秋,公木在延安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听冲锋的号角,看威武雄壮的队伍,他的灵感之火化作撼人心魄的诗句。他带着激情,一气呵成写出了共八首的组诗———《八路军大合唱》,由音乐指导郑律成谱曲,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坚毅豪迈,热情奔放,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有着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成为激励广大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公木也被称作“八路军歌手”。1941年8月,该歌获延安“五四青年节”评奖委员会评定的音乐类甲等奖。1949年此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曲目。1965年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正式将公木作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是对一个诗人的最高评价和嘉奖。
  1941年,公木创作了《鸟枪的故事》《哈喽,胡子》和《我爱》等诗作。他还将《移民歌》首段改编填词,被广泛传唱。1954年夏他出版诗集《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同年秋在北京期间,他曾出版诗歌创作评论集《谈诗歌创作》、诗集《黄花集》《崩溃》等。公木还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及《白毛女》《英雄儿女》《豹子湾的战斗》《青松岭》影片主题歌创作了歌词。伴随着波风浪雨的人生岁月,公木和他的诗一起从激情走向理性,从理性走向智慧,在他的诗歌世界里,高扬着激越的人文精神,饱含着诗人全部坎坷与丰富的心路历程。在他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他发表了《真实万岁》《申请以及关于申请的申请》《人类万岁》新一批新诗作,诗作中保留着往昔理想的激情,又增加了历经磨难后的理性思考。此外,他整理出版了诗集《公木诗选》《我爱》《公木旧体诗抄》等。“声为乐体,诗为乐心”,“不以诗篇为生命,而以生命作诗篇。”诗人执着追求的一生本身便是一首昂扬而深沉的诗,是中国历史的证言和革命人生的总结,他的人品和他的诗品一样彰显出他的革命意志,人格情操。
  公木是著名的学者。作为学者,他治学领域广泛,态度严谨,成就瞩目。公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未局限于诗歌理论范畴,而是以诗歌理论探索为核心,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他提出的“第三自然界”的理论,丰富了人们对于诗歌本体和功能的理解;他所主持撰写的中国诗歌史论的大型丛书,史论结合,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体式上都成为此领域研究的丰碑;他用考古学的新发现,对《老子》等道家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论证的翔实准确深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他出版诗论集主要有《诗要用形象思维》《第三自然界概说》等。他还主编了《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1937-1949)》《中国诗歌史》和《中国诗歌史论》丛书等。他潜心研究先秦典籍,出版了《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道家哲学智慧》《先秦寓言概论》和《中国历代寓言选》等论著,其研究在海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近一个世纪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探索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其中《毛泽东诗词鉴赏》1994年出版,30多次再版,发行近100万册;《老子校读》获国家教委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诗歌史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在《老子》研究和先秦文学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功底扎实,论述有力,自成一家,许多观点已成为所在学科的定论。他长期钻研的《诗经》有了巨大的理论创获,他的《商颂研究》一书改变了学术界的疑古陋见,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定论。在诗歌理论方面,耄耋之年的公木,心灵却依然如赤子般年轻。他的思维极为开阔,因此晚年在学术思想上仍有极大的飞跃。
  公木是杰出的教育家。他说过自己一生最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最喜欢老师这个称呼,他的大半生是在学校的讲台上度过的。从国统区到解放区,从北京到长春,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满腔的心血培养了一代代学子,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领导、将军。有学生忆起当年聆听先生教诲时的场景、话语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公木先生的讲义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听他的课像在享用艺术的和思想的盛宴;先生上课不仅仅是中文系其他年级和外系的同学都挤过来听。1974级中文系学生萧宽继承了公木先生“鼓励个性,保护叛逆”的主张,在艺术的世界里追寻万千可能,被称为艺术界的“百变鬼才”。他回忆那个年代公木老师和他们这群工农兵学员们同吃同住,白天劳作,晚上在炕头给他们讲课,老师的那份纯粹与革命热情,至今提起仍为之动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公木是青年人的引路人,又是青年人的保护者,所以深得年轻人的崇敬与爱戴,特别是他与学生之间那种亲密与直率的交往更令后人永世难忘。公木晚年总爱和青年人说一句话:“历史是河,人生是路。”他认为人往往不能左右历史,要在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但是人生却是一条路,需要人自己去走、去开拓,特别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开拓出路来。作为教育家,公木先生从教60多个春秋,参与创建了东北师范大学,并且有37年的时光是在吉林大学度过的,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6年在吉林大学建校50周年之时,公木作词、著名音乐家王世光先生作曲,创作了脍炙人口、体现学校特色、振奋精神、激励师生员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林大学校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这也是公木留给吉林大学的祝福与期盼。公木填词的吉林大学校歌,于2005年被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它将伴随着校史长河的奔流不息而被师生一代又一代激情传唱。
  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安葬于河北省辛集市烈士陵园。在大半个世纪里,公木以人格为本,以生命为诗,孜孜不倦,战斗不息,谱写了一曲曲人生的壮美诗篇。波峰浪谷尽显风流,他一生追求真理、坦诚宽容、刚直不阿,在波折坎坷的经历中始终向着光明努力前行。吉林大学为纪念公木的伟绩,在校园内矗立起他的塑像,他的雕像与众不同,一棵树上,粗略的纹理勾勒出一位笑容满面的慈祥老人,仿佛彰显出其格调高尚的人品和诗品,让人景仰。今天公木的形象和精神,已化为吉大人最可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吉大人为吉大美好的明天,向前,向前,向前!
  (作者系档案馆校史研究室主任)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015次访问,全刊已有354126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