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重在实践 边学边改 国有资产管理处服务学生见实效

   期次:第334期      查看:200   

  本报讯 (记者 刘飒)5月12日上午9时,在我校新民校区五公寓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公用房交接仪式,会场始终洋溢着积极和谐的氛围。当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柳军、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赵玉山、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孙继平在交接单上签字后,新民校区学生五公寓教育技术中心总部办公用房顺利移交给学生部门管理,其中476平方米恢复为学生宿舍,一个演播厅和相应附属用房共计393平方米作为学生活动场所。至此,新民校区学生住宿难和无活动场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处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边学边改边查边干,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取得的具体实效之一。
  常务副校长李玉林在调研中和座谈会上多次作出明确指示,对公房分配不均、使用不合理、资源浪费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要通过调研形成若干建议缓解房屋使用失衡问题,逐步建立公正合理、科学高效、有偿使用的新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处积极落实学校领导的部署,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对学校公用房产资源科学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并把问题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矛盾突出,有条件解决的;二是需要创造条件能解决的;三是需要依据学校规划进行调整解决的。按照 “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院”的要求,作为边学边改的内容,国有资产管理处针对第一种情况立即着手进行解决。
  多年来,学生活动场所紧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工作,直接影响了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制约了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进行,在前一段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试评估中,对我校学生活动场所不足问题也提出了整改要求。国有资产管理处把解决学生活动场所紧张问题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学校公用房调整工作。公用房调整工作历来被认为是难度大、问题多、战线长、效率低,还要得罪人。针对这种情况,国有资产管理处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开始了细致耐心的协调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处工作人员诚恳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感动、感染着每个人。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很快在调整教育技术中心用房的工作中见到了成效。在教育技术中心领导班子的高度认识与积极配合下,双方非常顺利地达成了协议:教育技术中心在各校区办公用房集中到南区;教育技术中心在各校区用房,除在多媒体教学楼内为其留下1至2个控制室 (准备室)和必要的仓库外,其余用房全部交出;将教育技术中心交出的学生宿舍和演播厅调拨给学生管理部门,用作学生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余教学行政用房就近调拨给科研教学单位使用。
  此项公用房调整,使教育技术中心的用房面积由原来的 4000平方米缩小到现在的 1200平方米。面对由于用房面积缩小而带来的工作不便和内部职工思想难转弯等诸多问题,教育技术中心的领导首先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以大局为重,对基层群众反复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他们克服困难,科学安排,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对本单位的用房调整工作。中心党总支书记曲大为说, “这次公用房调整是学校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的需要,是 ‘三服务’的需要。作为基层单位,能为学校快速发展尽一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柳军把教育技术中心在公房调整中的表现概括为:关心、关怀学生义不容辞;顾全大局、服从组织责无旁待;克服困难、自己处理遗留问题,实现交钥匙工程勇于承担。
  5月7日上午,国有资产管理处在朝阳校区组织了第一次公用房调整的交接活动。这次公用房调整交接,主要是将朝阳校区食堂三楼东侧大厅和朝阳校区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分别由后勤服务集团和图书馆管理移交到学生处管理,作为学生活动场所。本次公用房调整交接工作的完成,标志着长期困扰朝阳校区无学生活动场所问题得以初步解决。5月 14日,南岭校区电教楼内的办公用房交接工作也顺利完成,约 989平方米的空间(包括一个演播厅548平方米)用于学生活动场所。加上开篇我们提到的新民校区五公寓交接,经过20多天的连续奋战,对教育技术中心公用房调整任务顺利完成。至此,国有资产管理处边改边学,服务学生,着力解决学生活动场所的问题已经初见成效。这次公用房调整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整合学院办公用房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也为全校公用房调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加公用房调整交接的新民校区专员李楠感言:“这次把新民校区五公寓的教育技术中心用房调整为学生宿舍和学生活动场所,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学校的管理部门都如国有资产管理处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被调整的基层单位都如教育技术中心这样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学校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708次访问,全刊已有362731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