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回乡感悟

   期次:第625期   作者:付雯琪   查看:80   




  一条南北走的高铁,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的我的寒假。
  面对这样的寒假,新奇踌躇,就像当时刚刚迈进校门迎着阳光看到五月花广场的喷泉映出的彩虹。天空灰蒙蒙让人恍惚,在长春碧透穹隆之下被养得娇贵的抗体猝不及防地被家乡的雾霾打倒。带着红肿的鼻子和区别于高中的大量的空白时间,我走上了一条熟悉而陌生的路,自由而无所事事地漫步在家乡。
  中学6年,每天在路上都是低着头急匆匆略过,四季春秋的感受是天气预报和身上衣衫的更减。抬头看的时候,才会惊讶发现家乡的冬天依旧有不少枝头绿意苍苍,淇水的冬季依旧潮涨潮汐,灰噗噗的墙角红妍丛放、幽梅吐香,能找寻到其实一直都还在的春的气息。不再是为了补课压缩的只有5天的寒假,过年也就不仅仅是除夕初一初二几顿团圆饭、饺子和草草了事的符号化、公式化,于是今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第一次这样热闹地参与了年味“构建”的整个过程,目睹感受了家乡城乡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团圆幸福阖家美好氛围的营造。
  在超市人山人海,市场人潮涌动里抱着满满当当的食材,冰箱和过年专门囤货的冰柜嗡嗡地振响,从滚烫翻腾的油锅炸制鸡鸭肉块、酥肉、荤素丸子、红薯丸子豆腐、方块肉……这些将在过年时做蒸碗的原料的准备过程偶尔也充满危险,缺乏生活经验的我将食材丢进锅时被溅起的油星烫得发出凄厉的惨叫,当然尽管危险也要尝试的原因,还有可以边炸边吃。刚刚炸出来的虽然无比烫口,但也是香味最浓郁的时候,对于吃货是绝不能抵抗的。上文具店裁了红纸打算自己写春联,却因为错字浪费了好多张纸。买来灯笼窗花,在奶奶家房前院后挂上贴好。坐在小板凳上看奶奶和面蒸枣糕、馒头、豆包,就像记忆里小学时一样,在隐隐的水雾气和浓浓的食物香气微熏下,看着白滚滚的面团拉伸变换,记忆里的画面与眼前重合。记忆中奶奶的头发像洒落的面粉渐渐变白,脸上皱纹不再是擀面杖滚过的光滑……一切似乎没变,一切又都变了。就这样人们在二十七,二十八的如稚童般认真数数的过程里,在日历本一页一页逐渐减少中除夕来到了,年夜饭和包饺子从中午就开始准备,往往会一直持续到天黑。因为雾霾不能放鞭炮,但在电视音乐的陪伴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着欢聚。第二天清晨,依旧保持着去邻居家串门的习俗,给好久没见的小时候给我水果和奶糖的奶奶和总是夏天傍晚坐在胡同口乘凉的爷爷拜年……体味的不只是家,更有很多以前因为没有假期从没去过的地方。浚县持续整整一个月的古庙会、金山寺的元宵灯会、鹿台的灯展,还有布满了市区各处的彩色灯笼和中国结……也许这是一个没有了烟花的春节,但在这场寒假的旅途中依旧能望见盛世繁华、风华如故。
  故乡的传统,似乎因是民俗缘故,讲起来不似诗歌阳春白),气势铺排凌厉风骨卓然,却是喜庆热闹的,这样的寒假浸染着乡音和纯朴的味道。但这样温暖的旅途,大约也是我与乡最亲密的对白,是我对乡最深刻的体悟。
  只有出去了,才懂得回家。(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054次访问,全刊已有364838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