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洪武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发表

   期次:第631期      查看:22   

  本报讯4月20日,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洪武教授课题组项目研究成果文章《手性量子霍尔边缘态在核自旋极化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该项研究所取得的系列原创性成果不仅对在新奇量子态探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作用的RDNMR技术的物理机制探讨及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开启了边缘态手性在核自旋电子学应用的大门。
  文章第一作者杨凯锋副教授,曾任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助教,2015年作为学术骨干引进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刘洪武教授,曾任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日本电信物性基础研究所客座教授、JST研究员。
  刘洪武教授课题组通过具有超高灵敏度的电阻式核磁共振(RDN-MR)测量技术首次揭示了边缘态手性在核自旋极化过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首先利用倾斜磁场方法成功实现了对锑化铟量子阱量子霍尔铁磁态(QHF)的RDNMR测量(2016年获美国发明专利)。该方法巧妙将手性边缘态“缠绕”在具有能量相近但电子自旋极化相反的两个磁畴,实现了边缘态间散射诱导的动态核极化(DNP)。随后通过对具有边缘态的霍尔条形样品和无边缘态的Corbino圆盘样品RDNMR信号的对比研究,获悉了QHF体态和边缘态各自对DNP所起的作用并设计消除了体态影响,进而清晰展示了边缘态手性对DNP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利用手性特性实现了当前最高温度(6K)的RDNMR测量以及首次观测到RDNMR信号的对易关系,并依此提出了对该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异常RDNMR色散信号机制的全新理解。(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68次访问,全刊已有353989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