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习黄大年精神 推进我校化学一流学科建设

   期次:第672期   作者:孙俊奇   查看:37   





  黄大年教授是我校培养和成长起来的杰出校友和优秀教师,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黄大年精神是一批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的当代知识分子的集中体现。深入、认真地学习黄大年精神,以黄大年为榜样,对于推动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的化学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享有很高的声誉,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化学学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一大批具有和黄大年一样家国情怀的教师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
  作为我校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唐敖庆、蔡镏生、陶慰孙、关实之四位教授为化学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在祖国最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回到祖国并自愿到生活艰苦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工作。大家所熟知的唐敖庆院士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并先后五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包括两次一等奖。1949年唐先生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获赠一把象征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1950年1月,唐敖庆克服了重重困难从美国乘船辗转回到祖国。回国前夕,他谢绝了自己美国导师的挽留,并诚恳地对导师说:“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我的祖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爱国者是不会嫌弃自己祖国贫困的。虽然唐先生和黄大年生活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报国情怀何其相似。
  老一辈化学家的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努力奋进。1952年,徐如人和沈家骢两位先生分别从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来到刚刚建立理科的东北人民大学任教,他们的年龄分别只有20和21岁。到今天,两位先生已经在我校工作了67年,并分别创建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及超分子结构与材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位先生有共同的品质:在科学上高瞻远瞩,亲力亲为,注重培养与提携学生,时刻关心学校和化学学科的发展。2017年9月,徐如人院士将他和他爱人庞文琴老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设立徐如人、庞文琴教育基金。杨振斌书记评价道:徐老师用一生的努力践行了一名教育家、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大爱与赤诚!沈家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和超分子科学家,为我校开拓了超分子化学、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并先后四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两位先生同时期的孙家锺院士、汤心颐、李铁津、吴忠文等教授,都为我校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首批入选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团队负责人于吉红院士,一直工作在科学和教育的一线,为化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担任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以来,积极推动着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国际化。团队成员张晓安教授,2009年入选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归国以来,他在喷水无墨打印和超级省电的显示器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徐家宁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自1982年留校任教36年,一直在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的欢迎。
  黄大年是一面旗帜,是矗立在我们面前的一座丰碑。建设世界一流的化学学科,需要一大批像黄大年一样的具有爱国情怀、专业素质和奉献精神、勇于担当的一流人才。在黄大年精神的激励下,我们有信心将我校化学学科的建设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作者系我校化学学院院长)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84次访问,全刊已有354052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