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外语教师的文化自信 ———访我校外国语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孙壮

   期次:第719期   作者:研究生记者 高健欣 记者 晓蔚   查看:43   





  我校外国语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孙壮,从教24年,他把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把真情奉献给了学生,把知识和德行化育到教学中。把传承中国文化、家国情怀融入到学生人格养成、开阔心胸、涵养性情和追求真我的培育之中,在人才培养上他敢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改之路。孙壮是一个勤于思考并付之行动的师者,更是一个言行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学者。由此,学院的师生都亲切地称他为“明星教师”。
  外语·教学·中国文化英语专业的大学生4年要学习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语法、口语、听力、泛读、写作、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英汉互译、口译、笔译等课程。长期以来学生们信奉的是原版英文教材,酷爱外国经典著作,追求原汁原味;给自己起一个“洋气”的英文名,用以社交平台与日常称呼;甚至一些高材生学好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国拿到绿卡,西方人的观念时刻影响着学生们世界观的形成,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视角却往往被学生们漠然视之。
  孙壮教着英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08年3月31日在中心校区外语楼501教室,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列讲坛第一讲正式拉开帷幕,孙壮成为第一主讲人。他的主题是RockMusic(摇滚乐)。这是一次关于浮躁社会中人生思考和音乐探索、欣赏完美结合的讲座。学生们品味着这耐人寻味的文化大餐,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学生们对主讲老师的敬佩和崇拜。学生们说:孙壮老师讲的一个个音乐人奋进的故事,一次次激荡我们心中摇滚乐的响起,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激情的振奋,更是一种艺术与现实文化力量的召唤。看似游离专业教学之外的讲座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这正是孙壮在学院首次提出外语专业教学必须要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外语学生“中国心”的教学理念而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尝试。
  孙壮认为,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认同、国际眼光,拥有家国情怀、世界关怀,既要懂外语、又能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才。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专业外语教师更要承担起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他说:“学成出国不归,这就是忘祖啊,是断根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入了西方的门,忘了中国的家”!
  多年来,孙壮始终坚持教学探索,提出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文化真正融入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全过程的教学理念中。同时,他躬身致力于编写一套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外语教材,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打造讲中国故事的外语习得课堂。他说:“教师在教习西方的语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完全可以在英语世界中建立中国文化认同,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清晰的文化自觉,教会他们学会包容地进行文化对话”。
  讨论课上,孙壮强调在外语教学中要重新建立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先反思“客从何处来”的本源问题,再去探讨国外的问题。“人无根无以立,要先明白脚下的土地,不要一味追逐新潮。”90后、00后的特点是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价值观更现实、个性张扬。针对他们的第一堂课,孙壮与众不同。他首先和学生们讲述自己的理想、教学理念和教学线索等等。孙壮以其对专业的精通、文化的底蕴、崭新的理念和对未来愿景的畅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而之后的每堂课,他都不断实施自己的教育方案。第一个题目就是让学生回家,走访家乡、“调研”家族历史、听长辈们讲口述历史,这个题目一出就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讨论时,每个人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家史。讲述时,孩子们被自己祖辈、父辈的精神感动得常常流下热泪。
  之后,他又设置更多的话题,如人性的善与恶、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等等,并要学生围绕与西方世界有关的、与中国相关的、与自身联系紧密的三个方面,查找相关材料。学生在课上每一次分享,都会热泪盈眶。“学生在课上流眼泪的时候越来越多,因为这些话题是真正触动到他们的心灵,能启发他们开始思考。”他推荐学生观看了《赛德克·巴莱》《悲惨世界》《战马》《万物一体》等影片后,学生们都在感慨:即使这个社会如此艰难,人性如此复杂,但是总有人怀着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对待生活与身边的人。“学生流眼泪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宣泄和内心的洗涤,我希望他们在感动之后崇尚真善美,寻找自己身边的冉·阿让。”孙壮经常与学生们讨论大学期间应该更多地思考个人的价值,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其实爱国并不遥远,你可以从不踩草坪开始。”
  一次次生活的启迪、一次次心灵洗涤,学生们渐渐少了浮躁,多了沉稳,少了轻狂,多了思考。
  在名著泛读课上,孙壮对于《老人与海》等西方经典篇目以独特的视角,详细解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他还推荐了许多世界畅销的中国故事,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旧中国农村的小说《大地》,费孝通写的英文版《江村经济》,以及英文版的四书五经等等。在他看来,经典应该是中国自己的故事,要以外语这个工具读中国故事,了解中国民情,以中国情怀看世界,用世界眼光深情回望中国。他说,“文化自信不应当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独门绝活,外语教师更需要立足国情,更需要文化自信”!
  家风·教风·匠人精神1995年,孙壮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2001年我校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他对自己专业的教学、教育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虽然没有那么多闪耀的学术光环,但是他以“匠人精神”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而这种“匠人精神”正是传承于父辈的家风,师辈的教风。
  孙壮出身于医学世家,从他记事起,父亲就穿着白大褂伏案读书。据说父亲小时候因意外腿落下了残疾,便立志当了骨科医生,只有中专学历的父亲刻苦钻研骨科领域的研究。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骨科医疗的书籍。英文医学书籍和杂志看不懂他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笔记上记得密密麻麻,《中华骨科杂志》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父亲成为牡丹江市市立医院骨科主任,北京各大医学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以及当地的患者都十分敬佩父亲的医术,背后尊称他为“孙一刀”。父亲让孙壮敬佩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他对待病人的态度、医生的操守和人格。
  “父亲很少对我说教,是他人对父亲尊敬的目光让我知道父亲是如何待人的。”他常常看到父亲与衣着并不光鲜的患者并肩而坐,平心静气地安抚忧心忡忡的患者,耐心地讲解和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父亲每次重大手术之前常常在灯下研究到很晚,看文章、看片子,精益求精;一台手术从早做到晚,不辞辛苦,从来不计个人得失。”父亲临终前神智不清,还反复叮嘱孙壮:“青年人要有远大志向,要心怀家国天下,业务能力绝不能差,但更要的是无我利他。”。如今父亲的话语犹在耳畔,父亲的身影仍在脑海,这些都成为孙壮在从事教育时的榜样。
  孙壮的硕士生导师潘怡教授可谓名副其实的严师。“我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潘老师‘逼’出来的。”英语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等等是当时硕士生学习的主要课程,翻译是对外语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考验。潘老师说:“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研究语言文化,不能追逐名利,志趣要高远。”因此,老师总是用各种机会,“逼”他参与讲授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多种课程,虽然当时感觉很累,但是现在受益匪浅。直到今天,孙壮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广泛深入地阅读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经常鼓励学生们多读中外经典著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书有好坏之分,并非都是开卷有益。非经典不读,无时无刻不读经典;努力不懈,与懒惰与贪图安逸的恶习作战。于无字句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事。”孙壮深有体会地说。
  一次,潘怡教授“逼”他用英文为外国人讲一堂课《希腊神话中的词源》。“我当时想,要用英文给老外讲人家自家的历史文化,我能下得了讲台吗!”为了“下得了讲台”,他硬着头皮查了所有相关资料、画诸神谱系、画古希腊神话中的路线图,几乎一宿没睡,第二天终于将希腊神话的词源讲得明明白白。“直到现在只要以希腊神话开个头,我就可以一气说出很多相关的故事。那种彻透骨髓的艰难求索的经历,让我不再畏惧任何困难了”。
  不久,孙壮因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力、母语水平能力、知识水平能力、应用水平能力以及俊朗的形象,力挫群雄,相继受聘长春电视台担任英语新闻编辑和主持人,担任长春亚冬会期间的媒体发言人,为省级领导外事活动担任翻译,为各大企事业编译宣传片并配音,为学校重大活动担任同声传译。每项工作他都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像“纸媒”这样简单的词汇他都追踪溯源,查找到社会公认的准确表述。一次,美国肯塔基大学的一位教授来校做专题讲座,他了解了教授主讲的议题,就在前一天晚上连夜把教授编写的相关书籍看完了。第二天在翻译时他游刃有余。他说:“译前准备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定要尽可能准备到可以替主讲人上去讲的程度,这样才能成功地完成翻译任务。”
  现在,与孙壮一起学习英语的有9个微信群。他每天坚持带头完成每日的英语听力和经典英文朗读打卡,节假日也从不间断。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群里的师生也在自主地坚持练听力、口语。他每天还要逐条检查大家的练习内容,并提出学习建议。因为他相信要把这件枯燥的事情坚持下去的意义,“Thereisonlyonecornerintheuniverseyoucanbecertainofimprovingandthatisyourself.(这个世界我们能真正改变的只有一个角落,那就是我们自己。———赫胥黎)”钻研与韧劲,刻苦与坚持,孙壮以此不断地鞭策自己,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立德·树人·不改初心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孙壮坚信人才培养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要先学做人才可学知识。而作为教师,他以热爱祖国、堂堂正正的人格、大德大爱大情怀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为了让更多学生通过英语考试,孙壮讲授一整天的课,晚上还要给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回到家里嗓子已经无法发声,妻子用雾化器为他治疗;在月工资只有400多块的时候,他为了帮一个家境贫困的学生买教材,毅然花费100多元为他解决了学习难题;过节时,他招呼学生们以寝室为单位分批次去他的单身宿舍吃饭,一个人做了满桌子大餐,可是看到菜刚一上桌就被学生“秒杀”;新年时,他组织离家千里的学生共度跨年夜,为他们唱起《)绒花》《离家五百里》……“同学们眼睛里泛着泪光,把我当成了远在他乡相遇的亲人。”孙壮始终把与学生的关系当成亲人般的依赖关系,“我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感情的互动,这是知识层面的东西不能取代的,从学生的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纯真善良美好的东西。”
  孙壮一直坚持做公益活动,只要看到微信圈内有人发起“水滴筹”、“爱心筹”等筹款活动,他不管认不认识,与自己有没有关系,都二话不说先为他捐款,“几十元多到几百元我都捐过,我不去评价事件的真假,因为那是别人的事,而捐不捐在于自己的心胸是否宽阔。”孙壮笑着说。
  2006年起,孙壮开始了支教生活,他到偏远地区教孩子们学英语;2008年在长春市电视台和长春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他在长春市发起“英语社区公益课堂”,在5个社区,为进城农民工子弟无偿授课,并同时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实践基地。外院的学生无偿为孩子们上外语课,孙壮全程录像,回到学校就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课上得更好;他已经连续组织了两届“华夏英语冬令营”,所有收入无偿捐赠教育事业。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走进大山做志愿服务。2019年暑假外国语学院的9名大学生自愿申请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做志愿者,开展支教助学活动,为保护侗族大歌这一文化遗产尽一份力。学生们发挥专业优势,想要将优美的侗族大歌翻译成外语版,将其远播,他们主动请孙壮提修改意见。孙壮得知后颇为感动,为他们纠正语法错误、修改不合适的韵律,但保留了学生最初用“幼稚”的词语翻译的歌词,“虽然学生们用的词语不够‘高级’,但是每一句都是他们了解了歌词背后的故事之后翻译出来的,是倾注了感情的,我得将他们这份纯粹的心意保留下来”。
  孙壮最崇敬的人是在与世几乎完全隔绝的监狱中,带着身体上的多种病痛,靠有限的一点书籍写就西方政治思想著作《狱中札记》的葛兰西。“是他让我知道了人是无法被困境打败的,有强大的意志,有对人类深切的思考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孙壮希望自己的学生多学习马克思、葛兰西,多读王阳明,无论生活多艰难,环境多恶劣,都为了人类的伟大事业不改初心。他希望学生们“即使所有的人都睡了,你得清醒,成为‘有机知识分子’。”勇敢地承担起更多责任,为了更高远的理想而奋斗。
  孙壮就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摆渡人”,教会学生能够通晓两种语言文化,更教会他们体会到“家”和“根”对每个人的意义。2012年,他加入学校青年文化书院,与校内优秀青年教师为伍,成为青年文化导师,在探索文化育人新体系、多学科交流创新思维中,为学生送去能够对社会和人生独立判断的钥匙,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一颗“中国心”。
  外语讲台上,治学精神、钻研态度、德行至上、家国责任,这就是一位外语专业教师———孙壮的初心和坚守!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562次访问,全刊已有36262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