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美的生命逆行者

———我校驰援武汉前线医护天使故事之四
   期次:第738期      查看:21   

亓玉伟

  高鹏

  伏鑫

朝乾夕惕 “疫”无反顾

“一定不负使命,胜利回来!”我校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亓玉伟带领着队员奔赴武汉。在那里,他们要短时间内通过车辆展开与帐篷系统连接后迅速组合成一所“方舱医院”,并让这个具有急救、门诊、外科救治等功能的医院在最快时间内,最大限度满足医疗救治需要。

亓玉伟带着队伍迅速集结到江汉区武汉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营地时,困难随着出现,物资缺乏、环境不熟悉、多日阴雨、气温骤降……但亓玉伟和队员们都没有退宿,他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帮助政府快速建出合格的方舱医院,快速展开急救。

入舱前,亓玉伟又多次带领队员们开展紧急培训,一遍遍学习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纪律要求等学习文件和纪律要求确保工作安全。“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出发时整齐的队伍也一定要整齐的完成任务,一起安安全全的返回。”亓玉伟坚定地说。

开舱收治病人之时,这场“战斗”也真正吹响号角。第一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前线同期唯一一支拥有放射线科的医学救援队,也是国内放射线科移动DR检验车首次在方舱医院内进行作业。患者的数量超乎想象的多,每一名医生一班要分到70-80名的患者。队员们凭借在平日里专业经验的积累,检验任务顺利执行,及时为后续到来的医护人员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为队员们布置完任务,全力以赴开展救援的时候,这位“硬汉”的眼睛湿润了。亓玉伟说:“我曾经看过一句话:身着白衣,只为守职。作为本次救援队伍的队长,我多次被感动,甚至落泪。在这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们那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和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

病房是 “战场” 党员是锋 “刀”

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在他众多头衔中,高鹏最珍视的是他身为共产党员的荣光。

“我是党员,我有参与非典救治的经验。国家用人之际,我不能不去救、不去管,武汉我必须得去!”高鹏告诉妻子。妻子张丽娜也是一名医生,她拍拍高鹏的肩膀,“老高,家里有我,你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和女儿等你平安回家。我唯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病,你要照顾好自己。”原来,高鹏已有三年甲亢病史,而劳累是最大的禁忌。但高鹏从没跟院领导提起,隐瞒病情冲上了一线。

在高鹏看来,作为一名党员,病房就是他的“战场”。面对新冠病毒肆虐的武汉,这把最锋利的刀勇敢地将自己插向病毒的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那里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最艰苦的战场,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斩病毒、除病灶、消炎症、通气管,他要让病患尽早畅快呼吸新鲜空气,恢复身体健康。为了当好救治一线的排头兵,高鹏不顾个人安危,天天进病房、值夜班。 “每当看见年轻医护人员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高鹏总是耐心疏导、劝慰。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我怎么把你们带出来的,就一定怎么把你们带回去,都要平平安安地回家!”

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病情越发严重,眼睛肿的非常厉害。大家都心疼地劝他去做检查,多抽时间休息。但每次高鹏都笑着说:“没关系,还能坚持住!等这批病人治好了再找时间去做。”高鹏一直拖着病体,治完了这批,还惦记着那批,一心扑在病人的救治上。

“我是党员,冲锋在前是我的使命;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们有信心战胜新冠病毒。待我刀剑入鞘,必定山河无恙!”高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与担当。

白衣战士 患区 “福星”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病房,一位东北姑娘唱响了东北二人转《小拜年》。她就是中日联谊医院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副队长、护理部副主任伏鑫。

“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归。”2003年,伏鑫就曾深入抗击非典一线,参与救治工作。17年后,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白衣战士,她再次来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口罩下被压迫得通红的脸、手套内浸泡得发皱的皮肤、防护服下满身的汗水……这几乎是伏鑫和队员们的工作常态。身为副队长,她需要组织人员调配、物资发放,制定岗位职责、组织架构等等,工作繁琐且任务众多。每天,伏鑫都会跟随刘天戟副院长去医院进行实地踏查,详细掌握病区新增患者的人数、年龄层段、危重情况和病情变化等重要数据和信息,有助于切实踏查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细化落实情况,指导解决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伏鑫的名字与“福星”谐音,很多患者便亲切地叫她“福星”。在他们眼中,伏鑫和队友们都是他们的福星。查房时,伏鑫总会为每一位患者加油鼓劲并进行心理疏导,“我们是老白校的传人,是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的使者,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我们会拼尽全力!叔叔阿姨们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武汉人民一定会抗疫成功!”

为了及时收集并解决医疗队成员的诸多需求与问题,队伍划分成了多个工作小组。伏鑫和刘院长就像“联络员”一样,每天都要阅读手机里上百条的待读微信。但效果却立竿见影,生活保障、用餐秩序、排班分配等诸多事情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伏鑫说:“一场疫情,让我们与家人分隔两地;一场疫情,让我们的生命与武汉紧密相连。越是困难之时,越能看见大爱的真谛,我们用柔弱身躯架起生死屏障,用一身白衣彰显医者信仰。” (研究生记者 尹程程综合)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98次访问,全刊已有362709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