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美的生命逆行者

———我校驰援武汉前线医护天使故事之六
   期次:第740期      查看:78   




ICU沙场“老将”的坚守“重症医学是我奋斗终身的事业!”

这是我校白求恩第一医院ICU二组主任张东常说的一句话。自1997年走上工作岗位,23年的急诊与ICU工作经验早已经把张东磨练成久经沙场的老将。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每个抗疫战场都曾留下他坚实的背影……而在武汉疫情攻坚战之际,他再一次主动请战,披挂出征。

2月7日,张东随院里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启程奔赴武汉。虽是勇往直前,但张东内心牵挂着年迈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去年股骨颈骨折手术后尚处于恢复阶段。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张东将援鄂之事隐瞒,但第二天父母却在亲属发的朋友圈中意外得知实情。他们并没有责备张东,话语中满是鼓励与嘱托,“大东好样的!咱乡亲们的好孩子!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救助患者!”父母的话让这个七尺男儿不由眼眶湿润,也让他彻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经过数小时的培训,2月9日傍晚,他主动申请带领医疗第一组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10楼东疗区,正式接收患者。不到2小时,病房就接收了1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他义不容辞踏入红区(污染区、病房),安排床位,安抚患者,询问病史,与其他医生电话沟通医嘱。在张东的指挥下,病区很快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队员们各司其职。

那晚张东在病房待了将近6小时,在清洁区守候的郑杨主任不停用对讲机呼喊:“张东,你快出来吧,呆的时间太长了!”但张东仍不放心,直至下一批队员进入病房,交代好注意事项及防护细节经验,他才脱掉防护服回到清洁区。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激发了队员们的士气,大家的“小宇宙”爆发。这一宿病房满床,共接诊50名患者!

不是不了解长时间职业暴露的风险,不是不知道一刻不停的夜班工作会引起免疫力下降,也不是不知道全套防护措施下的缺氧是造成他气短、头痛、胸闷的原因。但身为一名重症医生,身为ICU科主任,每到冲锋陷阵的关键时刻,张东都是这样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和患者并肩与死神搏斗,建立起防止病情恶化的钢铁防线,救治更多的新冠重症患者。”他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2月16日上午,一位老年女性患者的病情逐渐恶化,无创呼吸机已经难以维持氧合。本来没有排班的张东却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当机立断组织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的瞬间有大量气溶胶喷出,周围医护人员的数量应尽量减少。但二十多年的急诊抢救经历让张东铭刻于心:严重乏氧的病人,气管插管一次不成功可能出现心脏骤停,没有一个团队在旁保驾护航,很容易功亏一篑!他毫不犹豫地留在病房,陪麻醉师一起完成,并嘱咐战友采用可视喉镜和保护头罩加强防护。

随后,张东继续留在病房监测患者的呼吸氧合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不断尝试精细调整呼吸机模式与参数,力争为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帮助危重患者建立输注抢救药物的“生命通路”。由于医生戴着四层手套,头部防护用品也严重影响视线,做深静脉穿刺置管可能摸不清也看不实,但张东靠着多年来扎实的基本功,找好解剖标志,靠着微弱的手感,一针见血,快速置管成功!病房里的同事们都为他的技术称赞,大家仿佛依稀看到了当年那个请战SARS的小伙子,那个坚守甲流病房的主治医师,他就是战友们最坚实的后盾!

有位英国女诗人曾经说:“一切真正的英雄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或许,张东并没有想过要成为英雄,但他却是逆行队伍中的真正英雄。

抗疫战场上的巧手妙思在抗疫一线,我校白求恩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了对患者进行更有效、周到的治疗及护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毒的信心,他们绞尽脑汁想了好多办法。

油菜花的谐音是有才华,在抗疫前线,胃肠及营养外科有这样一位被同事们昵称为“小小油菜花”的90后护士———韩梅。在大家眼里,她是个才女,不仅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领导和患者一致好评,剪辑视频、摄影绘画、筹备策划等也样样不在话下。

2月7日,韩梅随院里的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几十天里,她一直奋战在重症监护室,那里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白班夜班的轮回,她默默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防护服带来的种种不便。韩梅体型稍胖,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进行各种操作常常让她汗流浃背,她却打趣儿道:“护目镜里的汗水都能养鱼了!”

繁忙的工作后,韩梅总会抽出时间来画画、写报道、整理视频和图片,这让她的战地生活丰富起来。樱花是武汉的名片,考虑到病区患者无缘看到樱花,韩梅就利用休息时间制作手工樱花送给病区患者,激励他们乐观面对病情,增强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由于病区没有彩纸,她就用彩笔一点一点地涂色,精心制成这些充满爱心的樱花。她用画笔画出疫区工作状况,让众人看到医者坚定前行的动力和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她还为战友的防护服画上最美励志图画,既激励了医务人员,又激活了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她用手机拍出的战地视频和书写的文字报道也被央视新闻早报、头条等多家媒体采用。

韩梅深知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需要心理安慰和鼓励,工作时她总会和患者多聊上几句。2月13日,韩梅所在的护理组得知患者小武过生日,但小武却情绪低落。为了让他开心起来,韩梅和同事们送去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为他齐唱一支《生日歌》,跳了一支《火红的萨日朗》舞。虽然笨重的防护服让韩梅和同事们在跳舞时候难以呼吸,但她们硬是坚持把节目演完。看见小武的笑容,韩梅感到非常开心……在一线,还有很多像韩梅一样的医护人员,她们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宫旭影是第二医院乳甲外科的护士,也是白求恩第二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之一。为了顺利出征,她毅然剪去长发,舍下读幼儿园的女儿。考虑到要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更好地进行基础护理,宫旭影利用身边有限的物资,亲手做了很多带有明显字样的防护标识,能够在交接班及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起到警示作用。比如,在血糖高的病人的床旁悬挂上“糖尿病饮食”字样的卡片;脑梗病人床旁悬挂“预防跌倒坠床”的标识;在水箱旁悬挂“防止烫伤”等等。这些细节,都体现着她的巧手、巧心思!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为更好开展工作,护理组第四组组长崔丹将前几组战友反映的突出问题都记在本子上。“医护人员穿着厚重防护物品,说话太多会产生严重憋闷感。时间一长,容易发生缺氧等问题”,“病房走廊通风系统的响声很大,工作沟通时大声喊才能让对方听清楚,这对体力的消耗非常大”,“医护人员在岗时,需要长时间佩戴护目镜,语言的交流会使护目镜起雾,从而导致视线模糊不清,影响正常工作。”平时就爱琢磨、善于总结的崔丹发现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其实都与语言交流相关。她“对症下药”,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交流。

崔丹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和组员分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研究出了五组不同含义的自创手语,分别代表“你现在好吗”“我很好”“我有些不舒服”“我有点缺氧”“我有事情要说”。有了自创手势的交流,队员们能够更好地保存体力,增加工作效率,将自己的所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身兼数职的护理“金花”

1月26日深夜,我校中日联谊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刘启迪随吉林省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抵达天河机场。“即使知道前线危险,但主动请缨时我并没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疫情严峻,作为医护人员,我责无旁贷!”刘启迪说。

在武汉的战场上,刘启迪身兼数职,作为一名护士,又是医疗队的护理领队,同时还担任院内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党支部书记。在高效完成所有培训内容后,刘启迪与队友们正式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12楼东区,这一疗区是该院区第一个开放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的疗区。

陌生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工作方法,如何让护理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和统一的节奏高效运转起来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作为护理管理组成员之一,她连夜开展护理工作,对来自6家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信息梳理,组建人员框架,对所有护理人员按年资、专业等因素进行合理组合、优化排班,保证所有上岗人员安全上岗。同时,她要争分夺秒熟悉工作流程,制定护理工作制度、查看防护物资,不断学习操作新型医疗设备……病区不允许家属陪护,患者的生活护理全部落在护士身上,翻身、喂饭、大小便处理、更换衣物等等,工作强度极大。刘启迪深知自己就是护士们的主心骨,她必须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为了节省紧缺的防护资源,避免更换防护服、隔离服浪费时间,刘启迪每次进入疗区前都尽量不吃东西,也坚决不喝水,这样就可以在4个小时的工作过程中不去卫生间。

防疫工作逐渐常规化,但刘启迪每天依然需要处理诸多事宜。她要随时进入疗区和护士护理查房,了解病人的病情,落实病人的基础护理,并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质控;要保证各班次一次性耗材数量,检查病房的消杀情况,保证防护用品及时供应,保证疗区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要关注在院患者心理状况,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虽然工作繁杂辛苦,但看着患者逐渐好转,各项指标逐渐趋近正常,刘启迪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30个日日夜夜听到最多的就是患者对我们说‘谢谢,辛苦了’。感动的同时我也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去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刘启迪道。有一次,一位大爷小声地对刘启迪说:“我想要个勺子。”回到住宿酒店后,她马上跟酒店工作人员要了一次性勺子,上班时给大爷带了过去。“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是在患者眼里,我是个能办事的‘家人’。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最纯朴、最有温度的护患关系。”

作为护理领队,刘启迪也时刻关注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及心理情况,每天早晨她都会抽时间与队员们聊聊天。37岁生日那天,刘启迪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花束。花束里“开”满了巧克力、蛋糕、士力架等等许多小零食,花束的蓝色包装纸竟是队友们用隔离服制作出的。“昨天晚上9点下的夜班,早上起来有点晚,眼睛还没睁开,就被队友们感动哭了……”刘启迪激动地说。抗疫路上,医患情深,战友情浓,我们必定会战胜疫情。正如刘启迪出发前说的那样,“胜利终将属于我们,黑暗终将被光明打败。”(研究生记者尹程程综合图片来自资料)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027次访问,全刊已有362710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