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里驰援向疫线 白衣使命终不负

———记吉大二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暨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
   期次:第744期   作者:研究生记者 姚丽丽 吉大二院   查看:60   


明知“疫”路艰险,仍愿逆行而上,不获全胜誓不归。2月7日,吉大二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暨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132人出征武汉,彰显二院人的“英勇正气”“踏实底气”和“智慧灵气”。

60天奋战,60天坚守,医疗队员们身体力行、牢记使命,累计救治危重症患者117人,危重症治愈出院率98.3%;成功完成吉林省医疗队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ECMO+呼吸机+CRRT治疗,在武汉抗疫“大考”中交付了一张满意答卷。

最伟大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

这支医疗队被称为“五精”医疗队,人员最精锐、设备最精尖、技术最精良、效果最精优、文化最精彩。驰援武汉前,吉大二院从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科室挑选出132名精兵强将,真正做到了团队专业化、精锐化。

医疗组共分为1个危重症组和2个重症组,危重症组医生12人,全部来自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由尹永杰主任担任组长。2个重症组分别由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医学科副主任宋德彪教授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负责人高鹏教授担任组长。各医疗小组严格梯次配置,落实三级医师制,开展精准施治。

“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他们的战斗目标,“人人有位置、事事有人做、潜力最大化发挥”是他们的组织原则。领队秦彦国副院长在飞往武汉的途中,组织召开万米高空动员大会,紧急建立战时组织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抵达武汉后,秦彦国邀请专家为全队医护人员开展院感防护强化培训,实行全员培训考核达标上岗制,“一人不达标,全组不上岗”,将培训与考核真正落到实处。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赴武汉当天,医疗队就成立了一线临时党支部,设立7个党小组,引导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原有36名党员的临时党支部积极吸收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加入,火线发展党员5人。党员与队员“一对一结对子”,谈心谈话,团结一心,在疫情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秦彦国积极组织建设战地文化,增进队员间战地友情。借助线上平台成立医护人员战地合唱团,录制原创MV《天使阳光》等;韩今华在休班时间组织队员在驻地门口广场上保持安全距离跳健身舞,强心健体;队员韩梅在工作之余,自创《战地漫画》记录工作点滴;李金梁、杨沫等人原创诗歌表达抗疫必胜的信心;医疗队为队员开展终身难忘的战地庆生活动,远在他乡却温暖如家。

急武汉所急,想武汉所想。在医疗队救治设备、防护物资及生活物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2月13日清晨,医院本部2辆载满价值2000万高精尖生命支持设备等的物资车,奔驰2000余公里,紧急送到武汉。自运抵之日起,高精尖设备满负荷运转,守护生命线。硬核的团队加上硬核的设备,医疗队完成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首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清醒状态下ECMO支持治疗,也是唯一一支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使用ECMO支持治疗危重症新冠肺炎的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

“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的誓言、是目标、更是结果。

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科研创新2月21日,由秦彦国自主研发,从创意到临床试用仅用时5天的“第一版”新冠病毒防喷溅防护装置应用于临床,到后期升级加装的排风-灭毒装置,共完成4次升级换代。而这仅是医疗队科研创新的冰山一角,针对重症病房、发热和社区门诊,秦彦国共研发了新冠肺炎病毒2个系列防喷溅和减少病毒气溶胶扩散装置,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另一项发明是成本低、轻便、实用的一次性咽拭子采集透明防护罩,可有效避免被检查者交叉感染,成果已经完成转化和新冠肺炎紧急医疗器械注册,在全国进行推广使用,正在申请国际专利和CE认证,未来将出口全球。

科技云查房,医护共战疫。由心血管内科史永锋牵头,医疗队成立移动电子病历小组,共同建设云端查房,搭建清洁工作区和隔离病房内的信息高速路,成功构建新冠肺炎防治移动会诊平台,实现全面信息共享。

创新背后是仁心。尹永杰坚持每天查房,定期大查房,时刻关注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多次受邀参与国家及院区会诊交流,救治经验被国家卫健委推广全国。医疗队重症救治及战时管理经验、危重症ECMO救治经验被《国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医务工作简报》多次刊载,刊载期数占总期数30%。医疗队总结形成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ECMO实施策略》,为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为全国甚至全球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贡献了吉林智慧,树立了吉林抗疫形象。

医者仁心遍播人间爱战疫时刻,生死一线相遇。2月9日,第二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暨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东区50张病床,负责危重症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医疗队员勠力同心,全力以赴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避免重症患者由重转危。在隔离病房内,医生坚持床旁交接班制度,换岗不离人,24小时坚守床旁,第一时间处理病情变化,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制定并严格执行18项制度、流程与规范,因地制宜,设计了5种工作手势,以最少的言语沟通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治愈出院不是我们使命的终结,让更多的患者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秦彦国鼓励队员发挥专业特长,强化一线人员救治能力,向广大医护人员推广诊疗护理经验。医疗队员们也视患者如亲人,始终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在工作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情感支持,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他们明确分工,改进薄弱环节,成立一线与后方护理核心群,病人出现营养、皮肤、心理问题及时关注,确保危重患者护理质量。

2月15日,隔离病房里穿着厚重防护服的9名护士为患者小武唱响了生日歌,跳起了祝福舞,为他增强战胜病痛的信心。病区内有一个6口之家,其中4人来自香港,最年长者90岁,医疗队员竭尽所能为他们创造温馨如家的隔离病房。3月5日,一位治愈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前,含泪为医疗队写下千字长信,详细记录了医护人员防护服上的名字,“只盼能清晰看到你们的脸,记下你们的名字!”

寒冬飞雪逆行出征,春暖花开胜利归来。4月20日,医疗队员解除医学观察后回到春城,感受吉林温度。白衣执甲,逆向而行,他们战斗在病毒风暴中心,用平凡之躯成就不平凡之事,用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托起生命,绘出一线抗疫群英谱。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63次访问,全刊已有355861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