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躬耕不悔,脚步不停

   期次:第756期   作者:张鹤  吉林日报记者   


卢革宇,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满怀对国家的赤诚,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使命,把执着科研作为事业准则,为我国气体传感器产业开发核心技术,让吉林大学化学传感器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而不断进取努力。

1988年,卢革宇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气体传感器研究。当时,我国传感器技术还较为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带着科技强国的梦想,前往日本九州大学留学深造。博士期间,他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16篇,是同期博士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顺利进入日本著名传感器企业工作。这期间,卢革宇始终心系祖国、关注母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是他的坚定信念。为此,纵使有国外高薪待遇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他还是克服了儿女不懂汉语等困难,在2006年回到故土,创建了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传感技术实验室。

在世界著名传感器实验室的潜心研究以及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开发历练,使卢革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气体传感器专家。面向国际传感器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和整合了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传感器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与国内多个企业展开合作,开发面向实用化的高性能气体传感器,为民族产业和我省地方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归国的十几年中,卢革宇始终是实验室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那个人,在实验室中度过了无数个通宵夜晚,他用勤奋执着去影响感染团队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践行了身教胜于言传的理念,带领团队奋力前行。他常说,搞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瞄准学术前沿,与自己、与竞争对手抢时间,占据学术高地,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立地”就是要注重应用研究,加强成果转化,为国家解决重大需求,为民族产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大学先进传感技术实验室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用钉钉子的精神攻克一个个科学和技术难题。近几年,科研团队已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传感器研究重镇,吉林大学气体传感器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革宇既是尽责开明的院长,也是严格宽厚的教师。作为院长,他精心谋划学院的发展,全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学院提出了“金种子”工程的人才内培机制,将优秀博士毕业生留校并派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或学科去做博士后,学成后大部分人成为了学院优秀骨干力量。目前,学院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其他国家级人才8人,在吉林大学中名列前茅。作为教师,他积极承担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针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讨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本科生科研上,他创立了“本科生———课题组”共建模式,引导他们参与重大项目,进行教学科研贯通式培养;在研究生指导上,坚持“精雕细刻、分槽饲养”的原则,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志向确定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多人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以及电子学会的优秀博士和硕士荣誉。

卢革宇还十分关爱学生。几年前,一名学生的父亲突患脑干出血,需要马上手术,然而高昂的医疗费用却让一家人一筹莫展。卢革宇得知此事后,悄悄为其捐款1万元,并组织实验室募捐,帮助学生渡过了难关。手术成功了,学生的心放下了,卢革宇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一位研究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卢革宇不仅为她联系诊治,还捐赠1万元,并积极帮助进行募捐,使这位同学成功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全力拯救了一个花一样的生命。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大学师德标兵,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面对一份份闪光的荣誉,卢革宇十分淡然,他说,自己只是一名默默的耕耘者,在祖国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将继续无悔地走下去。(转载《吉林日报》)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566次访问,全刊已有34103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