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苏州游记

   期次:第757期   作者:卞梦婷   查看:73   

8月初,江南的暑气正盛,连风都吞吐着南方特有的潮热气息。7月末曾应朋友邀请去过一趟苏州,遗憾的是天气不佳,游玩并不尽兴,索性早早返程,跟朋友约着下周末再来。

周六起了大早,一路风尘仆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赶到苏州。穿越人潮涌动的高铁站,经过层层严密的防疫检测关卡,终于在午饭前得以与朋友相会。

第一站平江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街区,至今仍然留存着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两条长长的主路向四围延伸出许多窄巷,墨绿发黑的垣壁给人以幽远深邃之感,上百家风格迥异的店铺像精巧的串珠般镶嵌在街巷各处,承载着人们对于苏州的一切美好想象。尽管室外温度直逼40度,并不宽阔的青石板街道上仍旧挤满了游客。出租车司机最怕听到客人的目的地是平江路,这时候他们会操着一口并不标准但软糯动听的苏式普通话,满面愁容地说: “平江路啊,可堵喽。”果不其然,下车后的我们目瞪口呆,远远便能看见穿行的游客密密麻麻,像炎夏辛勤劳作的蚂蚁,黑压压一片,再强的烈日都阻挡不了他们游览的步伐。

我急不可耐地喝了杯冰镇绿豆汤,两三口快速解决了一碗凉丝丝、滑溜溜的桂圆银耳羹,这才觉得自己重新活了过来。整个喉管和肠胃似乎瞬间被这般清甜爽口的食物填满,满足感从心底深处升腾而上。我与朋友边走边逛,各色小店陈列着代表苏州城的不同物件。精美绝伦的苏绣,轻巧别致的折扇,散发着淡淡药香味的香囊……我小心翼翼地触摸着,似乎与这些灵气十足的物品产生了强烈的感应,整个苏州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全部浓缩于其中,那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最美的往昔。

在朋友的 “怂恿”下,我买了件绣着淡紫色雏菊花朵的小旗袍,穿上它坐上了木制的游船。船身低矮,伸手便能触到清亮的平江河水。上了年纪的船夫微笑着看向我,由衷夸了句: “小姑娘穿我们苏州的旗袍好看的呀!”然后便继续一边摇着木浆,一边悠悠哼唱起苏州小调。河水绿莹莹的,闪着白亮的波光,船划得很慢,歌声也轻软柔慢,似乎要融化进层层的细波中。我坐在船上看岸上来往的人群,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同样被苏州的美吸引而至,聚集于此。尽管太阳毒辣,但游人们无不面挂笑容,掩饰不住的赞叹与喜爱。想来古人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并无半点掺假。

离平江路不远便是苏州博物馆,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为故乡的倾情之作。与其它博物馆的庄严巍峨不同,苏州博物馆的墙体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些低矮,远远望去像旧时大户人家气派的住宅庭院一般,给游人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博物馆又极具江南风味,黑白灰的主色调简约而大气,完美地将江南古韵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简洁中处处藏着细节。进入馆内便仿佛置身于一座由众多能工巧匠用尽毕生心血打造的精巧园林,小桥流水,假山竹林,一派婉约绝美的江南景致。流淌千年的姑苏文化在这里得到极致展现。

馆内展厅众多,一件件沉睡的文物珍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穿越红尘千百年,终与你相见,在你耳边缓缓诉说着关于她的前世今生。我尤其喜欢老物件,也喜欢她们背后隐藏的故事。我惊叹于文物的精美,也沉醉于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灯光昏暗,但足以看清她们因时代变迁而遗留下的条条纹路,就像年迈的智者眼角横生出的皱纹,记载着岁月无法夺走的生命体悟。古往今来,谁将她们制造?谁又曾经拥有过、称赞过?如同我们这些游客流连忘返,而她们又承载过谁的喜怒哀乐与甜酸苦辣?每件文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温度,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她们从远古徐徐走来,滋养着历朝历代的人们,完成着自我生命的延续。

如果说苏州城是最优秀画师的一幅得意之作,那么苏州博物馆必定是他用足十二分精力精雕细琢的部分。甚至每处轩窗、透过窗看到的景致、折射进的光线都被完美地计算过。在这里,春秋时期古老的青铜器,明清鼎盛时期的字画,现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和谐共存,传统苏式文化与当代美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承载过去又面向未来。

傍晚时分,夜幕悄临,一梳弯月悄挂于空中,光影与轮廓清晰刻露。我们抵达山塘街时已热闹非凡,远处传来悠扬婉转的苏州评弹像宣纸上不小心沁的一块墨迹,酥软感顷刻间占据我的整个身体。伫立于小河岸边,温热的晚风丝绸一般轻轻缠裹我的每寸肌肤,耳边满是游人们盈盈的笑声。

朋友见我独自乐呵,不解地问道: “什么事这么高兴?”我静静地望着月亮在河中央摇晃的倒影,心里的笑像刚烧开的一壶滚水,在脸上蒸腾散开。 “没什么,就觉得,苏州真好!”

(作者系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63次访问,全刊已有35424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