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吉林文脉汇入吉大源泉

——我校发挥文化育人效能助力地方文旅事业发展纪事
   期次:第888期   作者:研究生记者  潘至茂  记者  徐立华   查看:36   

3月29日,第27届长春冰雪节 “趣长春 不猫冬”冰雪喜乐地评选活动揭晓,我校地质博物馆荣获“优秀研学场所”。寒假期间,我校积极响应和配合长春冰雪节主题活动,主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地质博物馆、黄大年纪念馆和历史名人纪念馆,吸引了全国两岸三地共计12.21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地质博物馆接待游客6.58万人次,成为这个冬季长春市最火的文旅打卡地之一,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近年来,我校着力打造具有吉大烙印、吉大风格、吉大内涵的文化品牌,积极服务地方发展、焕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为地方文旅事业发展汇入了澎湃的吉大源泉。三个场馆蕴含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深受访客的青睐,是展示吉林大学形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广大市民群众的有效载体,也为公众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地质博物馆:感受穿越时空的历史气息

矗立在文化广场的地质宫因其建筑特色、历史印记和文化属性,成为长春市标志性建筑。走近地质宫,朱红色的大门向市民打开, “为人民服务”的匾额高悬厅堂之上。馆内收藏了大庆第一桶油、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原石含量最高的恐龙化石等大批珍稀展品……它曾是伪满洲国为溥仪规划的皇宫,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致使工程搁浅 “烂尾”;是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鼎力支持下耗资700亿元旧币建成的长春地质学院主楼,金碧辉煌,磅礴大气;也是电视剧 《人世间》中人群熙攘的吉春火车站,镌刻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有访客激动地表示,在长春生活了30多年,终于能进到全市核心地带的地标建筑中一探究竟。而省外访客中,有很多来自广东、深圳、香港等地区的中小学家长慕名带孩子来访。在这里,他们可以探索地球的奥秘,关注生命的演化,体会科技的奇妙;还可以领略碧瓦飞甍、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更能感受穿越时空的历史气息。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为了不辜负访客的期待,确保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工作人员虑无不周,竭尽全力为游客提供便捷、满意的服务。场馆开放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在地质宫大厅增设学科简介展板和各类宣传媒介,主动宣传吉大、宣传吉林。学校和属地政府、文旅部门和辖区派出所协同联动,组织开展了 “吉地过年 青春送福”春联福字公益大派送、非遗体验制作、赠送家风墨宝、过年公益拍等活动。清河街道万宝社区志愿者为访客提供送热水、送暖贴等贴心服务。应访客要求,学校第一时间在各楼层增设校园专属纪念品和饮用水售卖点等等,持续努力提升参访体验。

地质宫廊前屋后的长队,曾令本校的学生感到惊奇: “我们学校居然成了打卡景点。”来自南方的家长给孩子们专门购置东北风格的服装,他们跟工作人员透露,地质博物馆是东北旅行特别安排的一站。一位昆明访客表示,以前没有接触过地质类馆藏展品,也很少有机会进到这么有特色的建筑之中,如今眼界被完全刷新。也正因如此,尽管人山人海,但 “排多久都愿意”成为来访旅客的共识。

黄大年纪念馆:引领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走出地质博物馆,径直走进五楼的黄大年纪念馆,这里的507室曾是黄大年老师生前的办公室,有常年彻夜不灭的灯光,更仿佛能看到黄大年敬业奉献的身影。展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再现 “时代楷模”黄大年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果。

黄大年老师生前曾说: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这是一个群体。”正是这样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个人。一名长春市民参观完纪念馆后发文回忆: “我的眼泪全程在眼眶里打转。正是有了像黄大年教授一样舍身忘我、刻苦钻研的人,我们的科技发展才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场馆开放期间,来自深圳、香港的几个孩子在人来人往中席地而坐,静静观看宣传视频,专注的状态给在场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批中小学生在留言墙上写下真挚的话语,陪同的家长表示,让孩子在现场亲身感受黄大年老师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对孩子最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春节前夕,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考察我校三馆开放情况时强调,要大力宣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发挥好黄大年纪念馆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更多学生从小树立爱国报国志向,长大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为让访客深刻感悟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师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将28位从地学走出去的两院院士的成长成才故事制作成宣传板悬挂在地质宫自习室墙上供访客阅览。纪念馆还刻制了包括大年老师亲笔寄语、学校校训、学院徽章等在内的全套印章,并开展集印章活动,深受访客欢迎。

凡来参观地质宫的旅客都要在黄大年纪念馆为行程画上句号。馆内的留言册上记下了每一位来访者的心声。 “黄老师,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按照您生前的安排,为地球物理交叉科学的发展奋斗,哪怕是奋斗终生” “黄大年爷爷,我要向您学习,报效祖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大一新生丁婉珊仔细浏览留言板上的字条,句句真心,字字赤诚,当她望着头顶 “以身许国,生命为祖国澎湃”的大字,不禁泪水滑落。

展品的陈列牵引记忆的回溯,每一位游人的共情都述说着: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歇,报国的精神永续传承。

历史名人纪念馆:体悟吉人先贤的北上精神

距地质博物馆不远处的东中华路415号处,这条不足千米长的街道上,如今,坐落着一处小院———历史名人纪念馆。这里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都记载着我校先贤毅然北上、根植东北沃土,坚毅勇敢、阔步前行的闪光足迹,铸就了“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优良传统,不仅把大家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更唤起人们心中的深沉敬意。每一位来访的学人穿梭于展厅之间,无不对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句话印象深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蔡馏生、余瑞璜、朱光亚、高鼎三、佟冬、于省吾等先生听从党的召唤,齐聚东北,荟萃人文,为黑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厚重的文化血脉。他们扎根东北,无私奉献,把余生献给吉大,用热忱浇灌希望,克勤尽力,兴教育才。

2023年9月15日,在建校77周年校庆日前一天,我校举行吉林大学历史名人纪念馆落成开馆仪式。纪念馆不仅记录了吉大先贤的奋斗之路,还浓缩了学校七十七年的办学时空,凝聚着追求卓越的奋进历程,融汇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记载着吉林大学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报国史,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创业史,争创一流、蓬勃发展的奋斗史。校党委书记姜治莹在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强调,要把校史资源利用好、把文化传统发扬好、把吉大精神传承好,要将参观纪念馆作为师生思政教育和培养培训的重要教材,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的生动课堂,为吉林文脉汇入澎湃的吉大源泉。

白石地,红砖楼,仿佛回到了当年先生们于此艰苦又奋进的如歌岁月。公共外交学院2023级本科生许薇参观纪念馆时十分感动: “在这里,我曾听闻的吉大伟人,都随着纪念馆内的所见变得具象。他们不仅仅是楼房上的字样、师生口口相传的事迹、黑白或彩色的电子影像,也曾用双脚丈量白山黑水,在吉大勤学钻研。”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曾这样阐释北上精神:“是寸寸丹心皆为家国的责任感,是殷殷期盼寄予华夏的使命感,是每一位先生北上建设、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从南区到北区,从西民主大街到解放大路,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每一栋楼宇都讲述了一个故事。吕振羽楼、匡亚明楼、唐敖庆楼、黄大年科研楼……共同撑起了我校处厚居实、抱负不凡的气质。历史名人纪念馆的开放更创造了契机,为师生、游客提供了一个回望来时路、传扬吉大精神的场地,把吉大精神镌刻在历史长卷,铭记在来人内心深处。先生们在东北播撒下科学和人文的种子,在这片厚重的黑土地上绵延不绝,大师们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之火仍在燃烧。

未来,学校将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思政育人、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支撑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场馆的空间建设、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和教育传播等工作,持续推动文化建设,讲好吉大故事,传递文明之火种、传承永续之文脉。

(图片:校长办公室提供)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965次访问,全刊已有364976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