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优秀的龙江学子到优秀的平台求学深造

   期次:第889期      查看:8   

记者 周骁勇 摄

本报讯 (记者 张宏伟) “作为给龙江学子提供最多就读机会的省外‘985工程’高校,吉林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 ‘牛’的学科?人才培养有哪些优势?校园生活又怎么样?”4月15日,吉林大学-黑龙江省 “大中衔接人才培养对接会”暨吉林大学2024年黑龙江省招生工作会在哈尔滨友谊宫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边铁,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副院长李宏伟,我校黑龙江校友会秘书长马晶梅与来自黑龙江各地的重点中学校领导齐聚一堂,赓续传统友谊,畅通信息渠道,推动创新合作。

据悉,我校每年在黑龙江省招生计划超过800人,位列全国各省招生计划前三名,是黑龙江省招生人数最多的省外院校。今年我校招生专业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比达73%,并推出 “2+7”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先后成立了唐敖庆理科试验班和匡亚明文科试验班,另有社会科学的吕振羽班、工学的饶斌班、地学黄大年班和李四光班、信息学王湘浩班、医学白求恩班和农学徐华清班7个班。其中,徐华清班、白求恩班、王湘浩班则为2024年首次招生。值得注意的是,拔尖人才试验班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本研贯通,实现100%保研,而原来只可以推免本专业,现在可以推免我校任何一个专业。

“吉林是黑龙江的好邻居,优秀的龙江学子们在吉林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全面发展,今年保研率超过了21%,一大批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边铁在致辞中表示,吉林大学聚焦黑龙江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推进 “大中衔接一体化”培养,通过专家学者走入中学、把中学师生请进大学,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中学生提早了解大学生活以及学科设置,更早接触大学不同学科领域的 “先生”,帮助中学生探索专业兴趣,做好未来规划。

作为从黑龙江考入吉林大学的“学长”,边铁与大家共同回首吉林大学的峥嵘岁月,感悟吉林大学的红色传承,宣讲吉林大学的卓越贡献,明晰吉林大学的使命担当,讲述一代又一代吉大人,在 “北上精神” “白求恩精神” “黄大年精神”的引领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的卓越贡献。边铁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吉林大学的办学传统、精神文化,能够引领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观念,树立远大理想,保证学生学到先进知识技能,实现全面发展。吉林大学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能够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健康成长。边铁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吉林大学不仅是培育造就人才的摇篮,还是广大学生扬帆起航的港湾,更是他们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从我省历年志愿填报情况看,龙江学子对吉林大学关注度高、认可度强,报考热情十足,这得益于学校始终‘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办学传统和有效的宣传推介”。生在吉林、工作在黑龙江,对两个省份的感情更为深厚的李宏伟表示,每年都有800余名龙江优秀学子能够走进吉林、感受吉大,为将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迈出了坚实一步。这次,部分优秀高中成为 “吉林大学卓越生源基地”,标志着一些考生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机会,也相信随着这种示范效应的进一步扩大,未来根据考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结合吉林大学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我们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订单式”人才,有机会让更多有家乡情怀的人才扎根东北。

会上,边铁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庆铁人中学、佳木斯第一中学、七台河市第一中学、绥化市第一中学、鸡西市第一中学、鹤岗市第一中学等15所重点中学授予 “卓越生源基地”奖牌。

“招生专业进一步优化精简,拔尖试验班全部面向高考招生,全校所有专业之间实现互转———”学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李莲英从十个方面作“2024年吉林大学本科招生政策亮点”推介。与会中学领导、校友、吉林大学黑龙江省招生组负责人就如何加大招生宣传、优化招生政策、共同打造优质生源基地,更好地推进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展开深入交流。

“数学是一种精确的科学语言,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吉林大学黑龙江省招生组组长、国家级人才、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春朋走上讲台,为广大高中生讲述数学历史、吉大数学及大数学家们走过的路,赢得了在场同学们的阵阵喝彩。招生组与部分中学校领导座谈,与家长见面,与学生交流,宣讲吉大招生政策,发放招生宣传材料,赠送 《先生向北》书籍,黄大年老师明信片,定制版文创产品,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吉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越的硬件设施,期待更多优秀龙江学子筑梦起航在吉大,开启未来无限可能。

黑龙江校友会部分校友代表、各中学代表,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公共外交学院等相关单位和学院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91次访问,全刊已有362692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