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子风采

诗韵洒雨 古迹抚心

——记我校十佳研究生、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诗雨
   期次:第889期   作者:研究生记者  荀晓萌   查看:16   

科研、竞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努力刻苦,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全国各省市乃至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她不怕辛苦,足迹遍布各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吉林银行奖学金获得者、吉林大学优秀研究生等数项荣誉是对她付出的肯定,见证着她一路的成长与蜕变。

谈及为何选择就读考古学专业,杨诗雨表示是缘于好奇。 “在还没真正接触到考古学时,我只从电视上的科教栏目和纪录片看过相关内容,它的神秘与高深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而在读大学后,一节介绍商周历史的课堂更让她坚定了对考古学的热爱。 “那是一次奇妙的经历,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真切地触摸到了历史,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那独特的温度与厚重感。这种感觉令人着迷。”为此,杨诗雨在大一下选择细分专业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古学,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冒险之旅。

在杨诗雨看来,考古专业学习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提升,亦是对自身性格的一种塑造。 “最直观的体验是我现在变得非常社牛。”杨诗雨笑着说,由于周边朋友们都对考古学并不了解,每次谈起她所就读的专业,她都要认真介绍一遍。久而久之,她的社交技能也愈加长进。 “现在谈起考古专业,我都能跟他们聊半天。这对我以后在考古现场跟当地村民打交道时也很有好处。”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具有的逻辑严谨性也让杨诗雨养成了客观分析的思维习惯。 “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我更习惯从轴线或者时间出发去思考,这对我整个人生走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待考古学习,杨诗雨坦言,保持一颗永不自满的求学之心是最为重要的。 “在学习考古的时候,你需要面对的是浩瀚无垠的广阔历史,无论是时间上抑或是地域上,每个人在有限的人生里都难以做到完全探寻。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所以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在有限的范围内尽能力做到最好,是我们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

近年来,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等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空前壮大与发展,社会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与关注。作为这些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一级学科,考古学实践性强、充分的多学科协作、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学术成果多元化等特征愈加明显,对学生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这也正是杨诗雨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原因。

“一方面,攻读博士是社会就业的需求,是当下考古学逐渐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逐渐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去完成更多深入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探讨。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个人的选择,它可以让我更深入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特定方向的同时,能进一步磨练自己的心性,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冷静自持地面对各种问题。”

带着对考古学的热爱与谦卑,杨诗雨积极投入到祖国的边疆考古事业当中,不仅前往全国各省、市考古研究所及考古工地十余次,协助当地开展人骨材料的清理、鉴定、提取与保护等一线田野考古工作,更是在 “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有力实证。

在国际交流中,杨诗雨也从未缺席。作为我校生物考古实验室的骨干成员,她带领实验室研究生团队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吉大二院,以及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法国巴黎大学等知名实验室深度合作,重点开展甘青地区史前开颅技术研究、边疆地区古代人群的古病理及营养健康水平研究、欧亚大陆古代人群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研究等方面研究,深度参与 “全球健康史”计划,有力推动了 “亚洲模块”的发展进程。在巴塞罗那大学留学期间,她更是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加入学校的重大科研项目团队中,带领大家开展中国古人类研究前沿课题的各项研究。杨诗雨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英国生物人类学和骨骼考古学年会、西班牙体质人类学大会、 “欧亚大陆古代文明与环境”研究生国际学术工作坊都曾有过出色表现,有力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学科对话与文明交流互鉴。

“我认为我们与国外的差异并不在于学术研究的专业性,而是在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在分享与国外学者交流的心得时,杨诗雨如是说。她认为,国内考古专业研究虽起步晚,但发展快,科研成果与技术差异并不大,甚至某些方面比国外更胜一筹。但国内并不重视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许多成就国外学者都并不了解,信息差很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考古专业需要重视国际交流的原因,只有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才能让中国考古故事走出国门、传遍全世界,才能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职责与任务。”她说。

在谈及自己获得的成就时,杨诗雨十分谦虚, “我能取得今日的成绩,更多的是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全超教授,在困难时给予我方向,在沮丧时给予我鼓励。正是因为有他,我才能毫无后顾之忧,一心往自己的目标前行。”杨诗雨说,张全超教授的严谨深刻影响了她的研究态度,让她时刻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面对每一次的研究,用心去查询一个资料出处,从而让研究成果变得更科学。

而对于吉林大学的培养,杨诗雨则表示心中有无比的感谢。 “正是因为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浓厚的科研氛围及开阔的国际视野,让我在学习中受益颇多,不断成长,我十分感谢学校对我的支持与付出。”

今年是杨诗雨在吉大就读的第六年,六年的时光淬炼,她从一名懵懂的大学新生成长为如今的学术强者。以创新精神为帆,用开拓意识为桨,相信未来,杨诗雨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考古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93次访问,全刊已有36269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