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考古学院开启“青春”遇见“非遗”系列活动

   期次:第889期      查看:118   

  研究生记者 芦猛 摄

本报讯 (研究生记者 芦猛)4月10日,考古学院开展了“青春”遇见 “非遗”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第一期———掐丝珐琅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 “大思政课”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入了解、切身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鲜亮底色。

“当活力青春遇上非遗 ‘老手艺’,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活动伊始,考古学院团委书记马嘉男对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考古学院科技考古系副教授冯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为切入点,介绍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胎掐丝珐琅,带领同学们领略这项无形的技艺之美。

实践体验环节,考古学院团委副书记杨芝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木胎掐丝珐琅画杯垫的制作工具和材料,以及掐丝技巧、釉料调制步骤、点蓝要领、固砂胶的配比等环节的注意事项。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始制作杯垫。一绺绺金丝在木胎上蜿蜒旋转,指尖翻转间,敦煌藻井的瑰丽图案渐渐绽放其上。每一个缝隙的填补,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每一次细致入微的动作,都是对非遗的致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活动对于考古学院的学子来说是一场不可多得的专业实践。 “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要很细心,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制作,让我深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所在。活动不断激发了我对文博事业的热爱,我会在文博专业深耕,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考古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耿默兰在体验后感叹道。

非考古专业的学子也在活动中成长,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胡安祺说: “在实践中,我不仅体验到了传统非遗文化之美,更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只有不断精益求精,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才能得到优秀的成果,这对我自身的耐心、专注力和动手能力也是一种培养。”

此次活动,不仅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点缀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也让大家在劳动中零距离领略非遗文化魅力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亲身体验 “中国式浪漫”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拥有的自信和底气。未来,考古学院将陆续开展不同形式的 “青春”遇见 “非遗”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年在与非遗文化的碰撞中绽放绚丽青春。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81次访问,全刊已有362675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