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青春与梦想同行

   期次:第487期      查看:50   

  本期提要不久前的一部电影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了一阵“青春热”。青春,多么充满活力与美好的词汇。说起青春,人们总会联系到梦想。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中国梦”之后, “梦想”一词也成为社会正能量。青春与梦,是大学生们所具备的资本,在青春年华之时,要敢于有梦。但是确立梦想并不是给自己确立的 “压力”,不能过分纠结于自己的梦想。本期栏目就让大家去认识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梦想。
  真人真事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 《新青年》第 1 卷第 1 号发刊词 《敬告青年》中开宗明义写道: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中国青年人的梦想对于“中国梦”的意义重大。大学生要有梦,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梦想。
  从事学生工作多年的文学 院辅导员李老师说: “大学生 确立自己的梦想是一个长期的 过程,其间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梦想是影响个人长久时间甚至 是一生的,确立它并不是一个 简单的行为。梦想是否行之有 效啊?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啊? 对于梦想是否能够坚持到底啊? 这些都是确立梦想之前需要考 虑的因素。我曾经有一个学生, 他大一时打算一心一意好好学 习,争取拿到国家奖学金。但 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自 己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要 转专业,又分心去把精力放在 转专业上,后来也没成功。他 又决定要跨专业考研,但发现 跨专业考研很难,就要放弃, 打算直接就业……直到大四的 时候,他也没有找准自己的目 标,一直摇摆不定。临近毕业 时,他跟我说自己十分后悔, 一直没有为一个确定的目标好 好努力,荒废了宝贵的青春时 光。”
  “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 来大学求学都背负着 ‘改变命 运’的家庭期许,导致很多学 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对自己的 ‘梦想’望而却步,在朝梦想努 力的时候,背负着很大的心理 压力。家庭和社会赋予当代年 轻人太多的期望和责任,与以 往不一样的是,这个时代的竞 争更加激烈。多数年轻人早早 意识到这种生存困境的存在。 竞争在大学里就已经开始:考 研、出国留学、入党、竞选学 生干部、争取名额有限的各项 荣誉。许多大学生因背负太重 的压力而过于 ‘早熟’,以致丧 失激情,浮躁、焦虑等诸如此 类的标签不断加诸大学生身 上。”
  青春只有一次,梦想却有 千万。你不需要过分去纠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五四青 年节讲话中强调 “让青少年敢 于有梦。人生之路,有坦途也 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 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 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 自己的选择。”李老师也经常告 诉压力大的同学: “实现梦想, 显然不只有一条路,获得幸福, 也未必需要有房有车或干出多 么大的事业。换一种活法,换 一种视野,青春同样可以很精 彩。”
  青春与梦想同行,每个大 学生确立属于自己的 “简单的 梦想”都是实现 “中国梦”的 青春力量。
  专家点评丁建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 学博士、我校心理学系副教授。 他说,在我们的身边,有梦想的 常常是两种人。第一种是穷困之 人。穷者,有力而呆在( 中,无 缘为之者。困者,如木置于框 中,无法生长者。困穷,内在的 原因孕育着改变的力量,必然要 突破 “此时此地”的约束,于是 “彼时彼地”是必然的向往,俗 称梦想。第二种是通达之人。通 者,始于穷经由变而通,意为能 全力为之者。达者,能兼济天下 之达,意为能为自由意愿之为。 通达,意味着优良的个人状态, “个人幸福”已被超越,为更多 的人更好地活着,是通达者的精 神追求,俗称梦想。
  如我一般的 “凡人”,该如 何有梦想?
  丁建略说,当我们仰望浩瀚 星空的时候;在数光年之遥的恒 星面前,生命的百年像刹那一般; 同时,星空之下,炫彩的生命, 将由我,必须是我,来绽放。请 注视那些平凡而美丽的梦想!
  炫彩绽放的生命,因为有梦 想,才让每一个当下温暖而坚 定。 (学生记者 苏中千)

吉林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066次访问,全刊已有3621560次访问